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18:03:28 发布部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收藏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现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

  “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深度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构建以高能级创新为引领,高水平场景为驱动,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十百千”产业集群,形成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新生态,实现产业布局向产业能级的联动转化,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副中心重要讲话精神,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贯彻落实区委“11311”工作体系,按照“稳存量、引增量、提质量”的整体工作思路,突出抓创新、强主体、促融合、拓开放,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城市副中心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激励、规划引领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坚持梯次培育、分类施策。全盘统筹、分类推进、精准施策,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彰显、有序联动的产业集群梯次化、体系化、协同化、生态化发展格局。

  坚持数智赋能、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两业融合”新模式,强化“四链”融合,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进一步拓展和延伸“6+3”产业布局,推动高精尖产业聚链成群,到2027年,聚力打造以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建筑业和现代金融为支柱的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以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十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布局形成一批十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数字经济为引擎,城建场景为驱动,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为支撑,生物育种为特色,新型储能、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产业链群“十亿壮大、百亿跨越、千亿突破”的梯次发展新格局。

  二、打造四个千亿级、十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一)实现先进制造业产值超千亿规模

  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新”向“绿”向“未来”发展,加快形成以新能源及汽车制造、医药健康制造为引擎,以电子信息及材料、智能装备、都市产业为支柱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到2027年,实现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其中,新能源及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及材料制造业、医药健康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都市产业均超百亿规模。

  1.新能源汽车制造业

  探索清洁低碳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新能源智能汽车、光伏、氢能、新型储能等优势产业。深入落实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的发展路径,加快打造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从汽车配件到车用电子、从软件开发到车路协同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提升马驹桥镇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制造等承载能力,发挥小米汽车辐射带动作用,瞄准智能座舱、智能底盘、智能传感器、车规级芯片、车载智能终端等车用电子以及发动机、变速器、先进控制系统、刹车转向等核心零部件,加快形成较完备的车用电子供应体系。深入实施高级别自动驾驶3.0扩区建设,强化车路云一体化发展,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的规模化量产进程。

  2.医药健康制造

  推动医药智造和医疗服务双轮驱动,打造集研发创新、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医药流通、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依托中关村通州园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巩固提升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加快两大国家级医学中心的建设发展,支持创新药物研制、AI医疗等领域的自主研发,鼓励龙头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产学研创新共同体、中试平台、共享制造中心等开放式服务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北大人民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搭建医产协同生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临床应用转化,高标准打造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区。

  3.绿色都市

  以食品科技、家居等行业为特色,重点布局投资、研发、展示、营销、结算等功能中心,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绿色都市产业,提升城市基础保障能力。鼓励食品科技龙头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供给,加强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等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高端配料、高效分离提取、微生物发酵等前沿技术突破。支持潞城镇完善研发、生产、仓储配送等食品科技产业链,打造百亿规模食品工业产业园。引导家居企业开展定制化设计、柔性化生产和智能化服务,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打造集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家居服务型智能制造。

  4.智能装备

  巩固提升高空作业、特种导电等专用设备的发展优势,支持重点企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延伸,培育形成一批特色行业领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以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在装备数据采集、网联上云、在线检测等领域开展智能化、网联化研制应用。大力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体系、首台(套)检测评定体系、示范应用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5.电子信息及材料

  围绕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加快培育形成芯片设计、先进制造、关键工艺与设备、多元应用、基础材料等上下游协同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台马板块作为电子信息及材料产业的重点承载区,主动对接融入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磷化铟、大尺寸硅片、高性能光刻胶、高纯靶材等高端材料,以及光刻、刻蚀、离子注入、沉积、清洗、检测设备等装备制造环节布局。支持汽车电子、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重点应用领域的芯片设计、研发与EDA设计工具开发,鼓励开展车规级认证。

  (二)拉动数字经济规模向千亿跃升

  超前布局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以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高水平应用为主线,以网络安全、网络视听、智慧城市等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新体系。到2027年,力争实现数字经济总规模超1000亿元,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均超百亿规模。

  1.网络安全

  筑牢数字经济稳定发展基石,深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应用,打造上游软硬件支撑、中游核心技术赋能、下游应用需求牵引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重点突破网络安全防护、云计算安全、物联网安全、下一代通信安全、生物识别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创新成果。支持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布局网络安全装备、元宇宙硬件等产业,加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建设,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网络安全高端、高新、高价值产业集聚中心。支持京津冀信创小镇建设“基础设施层、核心产业层、京津冀协同层”的信创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京津冀产教融合标杆。

  2.数据要素

  立足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围绕数据生产、数据存储、数据流通、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字基础设施等细分赛道,加快汇聚高价值数据资源、发展数据要素服务市场,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政策高地、可信空间和数据工场。布局适应数据要素特征、有利于数据流通、有效发掘数据价值的数据市场基础设施,打造大规模算力集群。建设文化旅游数据专区和金融数据专区,鼓励企业在安全合规前提下开展数据跨境流动。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支持企业开展数据资产首登记、首挂牌、首交易、首入表、首开放等业务创新。

  3.网络视听

  聚焦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前沿领域,围绕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直播电商等领域,加快构建从创作、制作、发行、交易到衍生产业的网络视听全产业链。支持紫光Vid视听产业集聚区以服务为牵引、资源聚合为带动,整合网络视听全产业链资源,打造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园区。支持开展网络视听原创精品内容生产、视听内容传播和网络视听产业技术研发。设立副中心影视摄制服务站,为内容创作机构提供便捷一站式服务,开展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试点,优化网络视听审批服务。

  4.智慧城市

  围绕智能融合的国际一流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六个“数字+”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平台、仿真平台、车路云协同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建设。持续探索挖掘智慧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文旅、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智慧教育医疗等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

  (三)推动金融业收入突破两千亿关口

  发挥“两区”建设的政策引导、试点先导和资源利导优势,引入多元化财富管理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及子公司在城市副中心落户。加快推动财富管理行业规模、创新能力、开放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功能完整、稳健运营、风险可控的财富管理产业生态,打造国际知名的财富管理新高地。依托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新时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推动金融学科、政策的国际化交流。到2027年,在银行业、理财、金融科技、投资资管、私募基金等细分领域形成千亿规模以上企业1家,百亿规模以上企业2—3家,十亿规模以上企业4—5家,行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四)助力建筑业产值站稳两千亿台阶

  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服务“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升级,以总部效应推动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现代工程服务业等领域做优做强,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到2027年,推动建筑业产值突破并保持在2000亿规模。

  1.智能建造

  抢抓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的发展机遇,以建筑数字技术、节能降碳等技术为驱动,提升建筑业科技实力和发展质量,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中国建研院、北京建院、北咨等机构发挥科研、技术、产业、平台、品牌优势,探索智能施工电梯、低空无人机、3D打印等智能关键技术的试点应用,推动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向规模化应用转变。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逐年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

  2.绿色建造

  推进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结合城市更新开展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引入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建筑业上下游企业,推动绿色低碳设计技术、绿色低碳建材技术、低碳结构与能源结构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服务能力的总承包企业。鼓励节能设计分析软硬件、柔性配电、光储直柔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内嵌式光伏、光催化自清洁功能材料等建筑领域的关键技术、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3.现代工程服务

  大力发展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做大做强工程管理、监理、勘察、招标代理等专业技术服务业,推行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促进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工程服务和高水平工程咨询机构集聚发展。探索建筑设计领域试点推行国际建筑设计师牵头的工程总承包,支持民用建筑和低风险工业建筑项目推行建筑师负责制,鼓励投资策划、勘察设计、造价咨询、监理、项目管理等企业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机构转型。

  (五)打造五百亿规模商务服务业

  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商务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大力发展以国际商务为特色的专业服务业,以驱动实体经济发展为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的精品零售业,以赋能产业和城市发展为重心的现代设计业,到2027年,推动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新台阶。

  1.高端专业服务业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级等事务所及机构服务“两区”建设、开展涉外商事业务,加快聚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国际商务服务机构。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际会展高端资源,推动高端会议与品牌展会联动发展。提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辐射功能,支持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2.精品零售业

  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加快环球影城、运河核心区、副中心枢纽、湾里等商圈建设,推动九棵树、北苑等传统商圈升级更新。聚焦全球最优质、最高端、最多元的消费资源,加大品牌首店招商引进力度,加快培育首店经济,推动零售业向国际化、精品化发展,鼓励国内外品牌、商业设施运营方、媒体机构等开展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新品发布、首秀等活动。紧盯商业综合体向“生活方式中心”转型、向文化休闲消费地标转型、向沉浸式消费体验转型的发展趋势,建设一批新型消费商圈,培育壮大数字消费新场景,打造夜间经济品牌示范和活力街区,塑造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城市消费体验。

  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支持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持续壮大行业规模,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新技术应用推广服务商。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加大国际国内知名头部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力度,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支持央企、国企、行业知名企业和通州龙头企业与北京地区的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创新体和成果转化基地,对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战略,开展前沿性、关键性、共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

  4.现代设计

  发挥设计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重点引进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设计产业及上下游企业,持续擦亮张家湾设计小镇“设计之都”名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征集、比选论证、公开公示等制度,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咨询企业。支持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建立以工业设计中心为核心载体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推进“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的技术融合与应用。发挥创意设计的时尚先锋和潮流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

  (六)形成四百亿规模文化旅游业

  以“近悦远来”为理念,以主题旅游为核心,全力推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传媒、潮流体育、演艺娱乐细分板块,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到2027年,力争实现文化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00亿元。

  1.主题旅游

  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环球主题公园、宋庄文化创意小镇等旅游地标,围绕运河文化、非遗研学、古建探秘、艺术之旅等文化主题,聚焦潮玩文创、国潮品牌、美食文化等产品业态,深度策划和包装一批潮流体育、时尚文旅、街区融合、低空体验、微度假等文旅教体融合场景,创新打造爆款文旅项目。整合城市副中心旅游资源,串联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城市绿心、六环高线公园、燃灯佛塔、运河游船、特色小镇等主要场景,探索与故宫、长城、重点高校等热门文旅目的地深化对接、加强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彰显城市副中心文旅特色与活力。

  2.演艺娱乐

  全面推进台湖演艺小镇、北京艺术中心、环球度假区三大演艺区建设,立足“演出+文旅”新赛道,培育和建设演艺新空间,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力量对老旧厂房、闲置楼宇及特色街区升级改造,加大文化演出市场供给。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做大做强“运河有戏”演艺品牌,打造一批脱口秀、相声、话剧等小剧场,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剧目展演的首演、首秀和首展。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构建白天看景玩项目、晚上看戏品生活、闲暇消费轻松购的全天候全时段演艺娱乐消费新模式。

  3.文化传媒

  依托城市副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围绕IP设计、数字创意两大核心业态,整合资源、打造场景、丰富业态、做强品牌,高水平推进文化传媒产业建圈强链。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IP资源,开展IP内容及形象塑造、周边衍生品开发、场景创建等业务,推动IP影视化、游戏化、数字化。加快广告、视听传媒等企业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内容产品,开展广告传播渠道和营销模式创新。探索实施“数字创意+”行动,支持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开发数字文创产品,加强运河文化、运河生态景观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

  4.潮流体育

  以赛事经济为核心,联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城市景观,推进城市副中心绿心体育设施、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体育乐活之城。持续升级体育赛事版图,以赛事为牵引,串联城市地标、旅游景区、重点商圈,以赛事“流量”激发消费“增量”。强化体育与商贸购物、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展览展示等多业态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观赛新体验、虚拟体育公开赛等“体育+商业”主题消费场景。

  三、布局培育一批十亿级未来产业新赛道

  (一)未来健康

  1.基因治疗和细胞工程

  加快推动原材料和试剂、递送载体、核心设备及研发服务等产业链集聚。支持细胞基因治疗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药物递送新载体等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强化细胞培养系统、层析纯化设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核心设备及关键耗材的研发创新。加强基因治疗在研产品的注册服务,促进基因质量药物临床试验和产品开发,支持城市副中心医疗机构开展新药临床试验。

  2.合成生物

  加快推进合成生物底层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重点围绕合成生物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全新工程菌发现和构建、代谢网络挖掘和调控、人工生物系统设计与组装等开展前沿研究、交叉研究。支持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健康、食品科技、能源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快合成生物未来产业基地建设,争创合成生物领域市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动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3.生物育种

  依托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在创新主体、人才、要素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和集聚优势,以“种业科技+种植科技”为双轮驱动,以“科技小院+植物工厂+智慧农场”为核心承载,打通“保、育、测、繁、推”等全链条发展路径。扎实推进中国农科院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种质资源库和表型组综合平台、农作物育种加速器等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引导企业综合运用全基因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等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开展育种研发。提升种业质量监管水平,打造集区域试验、DUS测试、抗性鉴定、生产试验于一体的植物品种测试中心,配套建设农作物分子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农业一体化发展,打造跨地区的良种繁育基地和高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二)未来能源

  1.新型储能

  深入落实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筑基工程”,积极拓展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场景。面向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领域,重点布局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能源路由器、能量控制系统等产业关键环节,培育发展储能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能源互联网等产业。围绕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拓展新型储能技术在智慧园区、商业综合体、数据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直流液冷式锂离子储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商业应用示范和规模化发展。

  2.氢能

  以制氢、氢储运、燃料电池系统及部件、燃料电池应用、加氢站为发展核心,加快形成“制、储、运、加、用”的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加快碱性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等绿电制氢技术研发,提升燃料电池电堆及相关零部件研发与生产能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北京市重大氢能科技专项,攻克氢能储运装备、加氢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有序推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氢能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启动城市副中心供热保障中心等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3.碳捕集封存利用

  聚焦碳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环节,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加快高性能吸收剂、吸附剂及膜材料等碳捕集关键材料开发,推动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等负碳技术研发,突破二氧化碳制备燃料和烯烃、光电催化转化、生物固定转化等二氧化碳转化利用技术。扩大碳消费使用场景与市场,推动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全链条商业化规模集成应用,探索在京津冀区域的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开展变革性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示范应用,打造一批代表国际水平的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领域的工艺、技术、产品、装备和示范项目,做大做强碳捕集封存利用产业。

  (三)未来信息

  1.新一代人工智能

  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在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形成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加强先进计算、算网融合等技术研究和核心器件、设备攻关,着力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建造、能源、制造、农业、文旅、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广、显示度高的典型应用场景,利用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驱动产业发展。

  2.第六代移动通信(6G)

  抢抓6G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关键核心产品研发,加快推动6G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有力支撑城市副中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支持信息通信企业主动参与6G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加速在芯片、模组、终端等6G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6G技术的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依托信通院“国家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构建完整的6G创新研发和全产业链协同体系,在通州打造国际领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原始创新策源地。

  3.元宇宙

  以培育元宇宙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聚焦研究开发、中试验证、场景应用三大环节,打造以文旅内容为特色的元宇宙应用示范区。支持元宇宙创新中心汇聚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产业链资源,建设元宇宙产业生态。支持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搭建元宇宙图书馆、AI教室、人工智能诊所,探索开发数字藏品、虚拟产业园等产品,引入云上内容创作生产线企业,促进内容创作数实共生,打造数字内容创作生态圈。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支持元宇宙操作系统、图形引擎、仿真模型、先进计算、人机交互、新型显示等元宇宙底层技术的成果落地和商业化应用。

  (四)未来X产业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能量新优势。以智能机器人发展为抓手,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到下游自动化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加快突破传感器、高端芯片、智能感知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系统、控制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攻关及产业化。探索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先进制造、商贸、建筑、医疗、养老、应急等领域落地应用。

  四、落实重点举措

  坚持“稳存量、引增量、提质量”多向发力。稳产业存量,持续加大存量企业扶持力度,以“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抓手及时服务和响应企业诉求,全力支持企业找市场、上项目、扩产能。引招商增量,强化产业招商思维,完善产业链图谱长短名单,注重招商对产业规模效应、对产业链韧性及安全、对产值带动引领的动态提升。提发展质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聚力做好以下措施:

  (一)锻造创新驱动“强引擎”

  深入实施科创资源倍增工程,以科技创新引领“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加大原始创新、源头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的体系建立,着力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创新联合体的培育发展。围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全链条,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协同的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系统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突破,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资金、活动、场景等创新生态要素的高效配置,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运用。

  (二)释放场景创新“新活力”

  深入实施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以场景开放支撑“十百千”产业集群发展。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政策创新、消费创新四类场景,释放全域场景机会,激发场景创新活力,带动项目招商、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四全”场景创新体系延伸“十百千”产业服务链条、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升级招商育商模式,构建新城市、新科技、新产业、新生活高度融合发展的未来城市场景创新图景。

  (三)实现产业招商“新突破”

  深化“四个一”招商工作机制,探索应用场景招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禀赋招商、空间载体招商等多元招商路径。切实发挥行业部门、园区招商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招商平台的专业优势,以“产业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应用场景清单、企业服务清单”和“目标企业走访对接台账、重点项目推进服务台账”为抓手,聚力推进招商项目引进落地。广泛对接“三城一区”及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搭建基于应用场景的开放创新生态,吸引企业到城市副中心落地发展。到2027年,力争实现各行业企业数量增长30%。

  (四)强化空间承载“新提升”

  加快释放产业空间资源,统筹推动各功能板块、园区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升级发展,引导“十百千”产业集群精准落位和集聚式发展。深挖细理各类土地资源,整合存量待租售办公楼宇、拆五还一可利用、拆违销账可利用、一级开发及棚改可利用、存量可更新厂区等承载空间,在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形成土地和载体的分期供应体系。做实做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和运营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优化基础设施、加强要素整合、完善功能配套,引育一批产业链整合能力强、产业集群化发展经验丰富、全链条运营能力突出的园区运营主体。

  (五)建设营商环境“新高地”

  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打造服务便捷高效、市场开放包容、竞争公平有序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深化政企对接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专属化、定制化服务。依托数据整合和智能分析技术,实现政策、服务精准直达。提高投资便利化和项目服务水平,强化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的调度服务,围绕立项核准、规划审批、工程建设等开展“直通车”式服务,助推产业项目尽快投产增效。

  (六)打造科技人才“强磁场”

  聚焦“十百千”产业发展需求,吸引集聚一批领军型战略科学家、创新创业型企业家、科技和产业专家,复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完善技能人才的引才、留才激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技能攻关、技能创新水平。深入实施通州区“运河英才计划”,充分利用“两区”建设系列外籍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发挥外国人来华业务专窗“四个一”服务体系作用,促进国际人才聚集。打造全要素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体系、丰富的文化生活、良好的居住条件和一流的服务保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人才服务体系。

  (七)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积极融入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大局,紧抓“两区”政策叠加机遇,推动自贸试验区经验互学互鉴,在贸易便利、投资便利等领域加快先行先试的政策落地,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发挥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强化与雄安新区机制对接,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推进与京津冀重点区域、园区的市场对接与项目合作,探索创新载体共建,强化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进通亦协同发展,深化全产业链布局合作,做好产业链延伸、转移、承接服务,将台马板块打造成为两区整体联动、合力共赢的产业协同新典范。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设“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调度机制,区政府主要领导总体调度、分管领导分口调度,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负责组织、协调重点工作落实。完善机制保障,形成每个重点产业集群都有一个专班、一个建设方案、一套专项政策、一份重点培育企业(机构)名录、一个重点招商项目清单、一支产业投资基金的“六个一”产业集群培育体系,形成区级统筹抓总,各委办局、功能园区、乡镇政府等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要素供给

  健全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产业固投、创业投资等方面的财政支持,突出财政资金在产业增能扩产方面的引导效应和激励作用。强化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提升水电气热等资源可靠性和稳定性,全力支持“十百千”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

  细化任务分工,建立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进、目标任务完成等工作进度台账,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加强统计监测,搭建“十百千”产业集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跟踪体系,与年终考核等工作挂钩,更好发挥考核激励引导作用。

  (四)强化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在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工作与宣传引导双向联动发力,释放政策信号、传播规划导向、讲好产业故事。

  附件: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附件下载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docx
(责任编辑:whios717)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