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关于印发《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7日 10:55:38 发布部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收藏

  渝经信服务〔2024〕12号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8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加快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4—2027年)

  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落实重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渝府发〔2024〕1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动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助推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提升“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培优育强数字服务、巩固提升研发创新、提档扩容服务制造、夯实筑牢功能支撑,加快构建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3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性作用,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整合资源,加强行业指导,明确发展方向。

  需求导向,重点突出。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求,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软件信息、服务型制造等领域,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资源整合、运营协同,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初步构建起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233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服务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软件企业1万家、“启明星”“北斗星”“满天星”示范企业200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2家,新增智能工厂40个、数字化车间400个、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示范工厂40个。

  ——研发创新目标。到2027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2%,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00家,制造业中试中心(平台)30家。

  ——服务制造目标。到2027年,全市新增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0个、示范平台20个、示范项目40个,建设链网平台工厂10个。

  ——功能支撑目标。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各项贷款比重提高到10%。制造业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建成绿色园区35个、绿色工厂420家、新培育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5个。国家级工业遗产超过10家。

  二、重点任务

  (一)培优育强两大数字服务领域。

  1.软件信息服务。聚焦汽车软件、卫星互联网及北斗应用、高端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领域,着力构建现代工业软件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工业软件、汽车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开发运营一体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服务能力。重点培育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核心的研发设计类软件,积极发展以先进控制系统(APC)、制造执行系统(MES)为核心的生产控制类软件,全面提升网络安全、工控安全、数据安全、车联网安全、安全测试等信息安全软件服务能力。加快布局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新型服务业务,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专栏1 软件信息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空间载体建设。支持两江软件园、仙桃数据谷软件园、重庆软件园等园区创建中国软件名园,持续开展“满天星”示范楼宇遴选创建工作,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重点特色软件产业园(楼宇)。

2.重点平台培育。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导建设开放式服务平台,重点推动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开发平台、软件托管一体化平台、软件供应链安全检测服务平台等建设。

3.示范试点打造。开展重点软件产品和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征集工作,加快“启明星”“北斗星”“满天星”示范企业创建,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试点建设,持续推动关键软件“揭榜挂帅”,打造一批行业发展示范试点项目。

  2.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围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需求,重点发展企业数字化项目策划、企业数字化规划等咨询服务,数字化能力评估评测、数字化工程或项目造价评估、数字化运营效果评估等评估服务,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集成、数字化产品实施、数字化项目实施交付等管理服务。加强数转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供需对接服务,积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顾问辅导、培训实训服务,全面推动以“产线、车间、工厂、企业”为基本单元的梯度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全面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专栏2 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持续开展重庆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实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诊断,积极做好“未来工厂”揭榜,着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能力水平。

2.重点行业特色平台升级。推进大足五金工业互联网平台、重庆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特色专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优化,着力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服务水平。

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立完善“评估摸底-诊断寻方-顾问辅导-培训实训”数字化转型指导服务机制。

4.国家级“双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H-IIP工业互联网平台、Geega工业互联网平台、CISDigital水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

  (二)巩固提升三大研发创新领域。

  1.科技研发服务。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引导研发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同开展研发攻关,推进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围绕产品需求分析、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流程,重点布局定制化研发、嵌入式研发和系统性研发等服务。积极推动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技术搜索、科技评价、概念验证等专业服务,着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咨询、评估、代理、外包、培训及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信息挖掘利用、专利导航、代理运营、协同运营与权益保护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服务链条。

专栏3 科技研发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研发机构认定。持续推进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重庆市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认定、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认定等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全市研发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航空发动机、精密模具及汽车零部件、高性能数据转换器集成电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巩固提升制造业根基。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推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等建设,加快推进两江明月湖孵化加速器、精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卫星互联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畅通科技成果生成、转化、交易等服务链条。

  2.中试验证服务。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特色消费品等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建设“综合型+专业型+企业型”中试平台矩阵体系。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及储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AI及机器人、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技术药、日用化学品等关键技术领域的中试服务平台。

专栏4 中试验证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专业化中试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中试平台,着力推动360全景环视测试平台、电子产品研发中试共享基地、数控机床高精密加工中心、仪表功能材料制造业中试平台、创新疫苗中试平台、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中试服务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2.中试验证服务生态优化。组建重庆市中试联盟,促进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等服务的中试链条融通发展。推动中试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完善中试服务生态。

  3.工业设计服务。围绕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全球设计之都建设,重点实施工业设计主体壮大、服务提升、平台支撑、人才引育、交流合作五大行动。重点发展概念设计、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模块化设计、辅助设计等产品设计,以及用户服务发掘、体验设计、服务整合、服务体验评估、服务传递等服务设计,探索众创众包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型合作模式,发展以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为主的系统设计。鼓励工业设计企业构建“设、研、产、销”综合设计服务生态体系,推广“互联网+工业设计”新型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定制化设计、设计外包、国际设计共创等领域,推动设计成果转化,提升设计服务价值。

专栏5 工业设计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工业设计中心梯度培育。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制造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建立健全“设计驱动型企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2.设计服务能力提升。支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工业设计骨干企业,推动“垫江好设计”“武隆服务设计”“消费品工业爆品培育计划”等示范项目建设,持续开展优秀工业设计成果推广,提升设计服务和应用能力。

3.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动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城、工业设计总部基地、重庆设计公园等产业园区载体建设,打造重庆设计之都产业园、环西南大学设计创新港,着力推动重庆工业设计数产融服务平台等重点平台建设,全力提升工业设计领域企业及人才集聚能力。

4.工业设计人才引育。持续开展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定,支持各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园区建立制造业设计实训基地,实施设计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发布工业设计紧缺人才供需指南,启动设计人才留渝计划,建立工业设计人才库、专家库,全面加强工业设计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5.设计行业合作交流。推动重庆设计之都建设运营,推进市区设计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中新设计共创计划、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设计赋能行动等区域合作项目,优化工业设计领域发展生态。

  (三)提档扩容三大服务制造领域。

  1.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制造企业开展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到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维护检修、回收利用的全链条服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企业提升售前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项目策划、售前需求分析、产品升级与迭代、产品个性化等服务。扩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范围,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产品运行监测、运行状况诊断等服务,发展“一站式”汽车租赁、设备租赁等生产性租赁业态。积极拓展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运维服务,全面提升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2.总集成总承包。推动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重点发展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项目承接、建设运营等总集成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展设计采购施工(EPC)、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总承包服务。积极发展定制化服务,着力培育共性制造需求分析、闲置资源集聚、需求弹性匹配、资源动态共享等服务环节,鼓励建设聚焦制造业集群共性需求的共享平台。

  3.供应链管理服务。推动物流服务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重点发展采购预测、认证引入、绩效评估、发展分级、风险管理等供应链集采服务。探索发展无库存储备、委托营业仓库存储和保管货物、协作分包方式等零库存管理服务,采用订单生产、货物轮动、准时配送等运作方式,全面提升库存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拓展线边超市、顺序拉动、线边近地化排序等线边物流服务,提升制造业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与服务能力。

专栏6 服务制造发展重点工程

1.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设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平台、产品数字孪生体等,积极推动自动化油库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平台、瓦楞纸板及瓦楞纸箱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互联网+NMP产线新模式管控平台等建设,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

2.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与工业机理模型的设备预测性维护平台、基于云边协同的柔性智能装配及检测平台、汽车高精度齿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新一代通信设备研制的柔性定制数字管理平台等建设,提升行业基于共性需求的总集成总承包能力。

3.行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面向动力系统产业链协同制造与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终端产业链数智云边端协同制造工业互联平台、赛力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果蔬加工行业大脑、服装产业大脑等重点生产管理项目平台建设,推动重点行业供应链专业化发展。

4.示范项目打造。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平台、示范项目评选认定,建设一批链网平台工厂,全力开展供应链管理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新模式集成创新应用等总集成总承包项目建设。

  (四)夯实筑牢四大功能支撑领域。

  1.产业金融。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需求,推动制造业多元化融资,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扩大银行信贷规模,迭代升级“技改专项贷”,优化商业价值信用贷、抵押增值贷等政策产品,拓展绿色信贷、专精特新贷等专属产品。发挥重庆“专精特新”专板孵化培育和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持续推进制造业首台(套)领域保险服务,扩大制造业领域承保覆盖面和规模。

专栏7 产业金融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1+7+X+N+5”制造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着力构建完善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服务行动方案,打通重庆市制造业银行信贷、基金、担保等7种投融资渠道,持续创新银行信贷、产业链金融、债券产品等X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重庆市制造业企业技改专项贷款贴息、基金投资等N种投融资配套支持政策,健全政银企合作、上市培育等5项服务机制。

2.产业金融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产融合作示范区等创建工作,重点支持产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制造企业融资需求。

3.产业金融服务优化。实施企业上市“千里马”行动,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挖掘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加快推动制造企业上市。发挥2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组建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基金资源加大投向制造业重点企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重点支持金融全要素数字画像服务、“长江渝融通”系统等项目建设。

  2.产业人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开展制造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路径及主导产业岗位能力标准研究,探索建立制造业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监测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做好企业基础人才保障,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协调实施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进企业见习就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育,继续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启动建设首批市级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深化人才合作与交流,营造人才发展氛围。

专栏8 产业人才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人才需求监测体系建设。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制造业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建设路径及主导产业岗位能力标准研究,编制发布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和岗位能力需求白皮书。

2.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立足国家、市现有政策,做好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行动,面向重庆市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一线产业工人等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培训。

3.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重庆市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四个专业及非公中小企业系列职称评审,开发建设制造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和平台。

4.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举办。组织开展“巴渝工匠”杯系列职业技能大赛以及川渝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大赛,组队参加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3.节能环保。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加快发展专业化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为企业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营、产业培育等“一站式”服务,提升优势产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水平。探索以节能咨询、节能诊断、能源监测、碳核查、碳足迹认证、技术产品推广为核心的高效节能服务,积极拓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新业态,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支持构建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资源化利用服务专业化水平。

专栏9 节能环保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1+5+7”绿色智造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重庆市绿色智造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绿色智造产业虚拟集聚平台、绿色智造教育培训平台等5大平台,以及成渝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创新中心、绿色智造工程技术应用中心等7大中心,为全市绿色智造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绿色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突破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节水技术改造、清洁生产和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核心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节能环保技术体系。

3.节能环保诊断评估。持续推动重庆市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创建,积极开展工业绿色水平评估与节能诊断,做好节能服务公司信息登记,有计划开展重点用能设备能效监测与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工作。

4.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搭建重庆市能碳双控在线监管服务系统,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培育市级绿色制造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市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一站式”绿色制造综合服务能力。

  4.工业文化。大力弘扬和保护工业文化、传承工业精神,不断增强工业文化的软实力,推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工业遗产、工业文化展示、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文化旅游等重点环节,逐步构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的工业文化服务体系。

专栏10 工业文化服务发展重点工程

1.工业文化载体建设。依托鹅岭贰厂文创公园、北仓文化创意园、九龙意库等特色资源,培育一批新型市场主体,开发一批工业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化体验项目。

2.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推进国家工业版本馆落地重庆。推动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江北洋炮局1862项目、核工业816工程、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公园等项目活化利用,培育工业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

3.工业文化试点示范推广。编制《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加快建设重庆市工业遗产数据库,积极开展重庆市工业遗产、重庆市工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等工作,着力培育国家级工业遗产、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具有产业规模、集聚效益、旅游吸引力的工业文化发展示范区域。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在全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机制统筹下,市经济信息委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月度调度、季度评估、年度晾晒”工作机制,各细分领域一盘棋布局、一体化推进。加强跨部门协调、市区县联动,聚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二)强化政策集成。整合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工业和信息化等专项资金和政策措施,加大对补短板、强配套、先布局的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和平台的支持力度。指导企业精准用好各级各类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资本、银行信贷等社会资金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投放。

  (三)强化评估监测。结合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发展监督评价机制,形成专业化的评估方法,定期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数据,开展重点领域、业态、企业等方面监测工作,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

  (四)做靓重庆品牌。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引导企业开展个性化、时尚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以高质量服务供给引领制造新需求。加强服务品牌意识培育,鼓励企业推进产品设计、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做大提靓“重庆制造”品牌。

  (五)优化发展氛围。积极承办智博会等国际性或全国性工信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大型论坛、峰会、赛事等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开展成果发布、品牌推介、展览展示等,提升行业知名度与影响力。定期编制发布软件信息、工业设计、服务型制造等行业发展指数或白皮书,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典型经验和模式总结、推广与应用。

(责任编辑:caoqing)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