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尹力书记调研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的讲话精神,贯彻《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漷县镇政府共同编制了《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2024年—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总则
规划的编制主体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理委员会和漷县镇人民政府。
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漷县镇中心区组团和觅子店组团两部分,共计1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组团总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觅子店组团总体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4-2030年,为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纲领性指引。
规划依据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发〔2016〕23号)、《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15号)、《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23〕20号)、《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京政办发〔2024〕14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规划》(通政发〔2022〕11号)等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
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紧抓“医产协同”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丰富医产资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医疗主体多元丰富、医产协同持续深化、产业空间储备充足、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初步构建起由头部企业、医疗服务机构、专业园区组成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虽已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但对标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发展要求,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协作有待深化、产业配套较为薄弱。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全面提速有利于副中心再造新势力,二是医药健康技术迭代演进有利于培育医药产业增长新动力,三是跨界融合下的集聚发展新磁力。因此,集聚区的产业发展,亟需紧抓北京实施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与新一轮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等新机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二章 总体思路
顺应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化、数字化、生态化发展趋势,围绕高端制造、健康服务、未来健康三大赛道,构建“432”产业体系[ “432”产业体系:4是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四大优势领域,3是医疗服务业,包括专科特色服务、医药辅助服务、综合健康服务三个价值医疗领域,2是未来健康产业,包括合成生物、AI+医疗健康两大细分领域。]。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医学研究转化为引领,以特色医疗服务为联动,以优势基础领域延链强链和新生业态卡位为支撑,打造具有领先优势的“医产协同发展示范先导区”。持续提升医药健康产业规模,优化创新生态,医产协同与区域协同双向联动,加快建设具有领先水平的“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谷”。
到2030年,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取得显著进展,特色显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优势突出;专科特色服务、医药辅助服务、综合健康服务三大医疗服务产业初具雏形,价值医疗领域优势显现;合成生物、AI+医疗健康两大领域形成突破。基本建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为支撑、医研产协同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一核四区三园”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建成全市领先“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谷”。
第三章 产业布局
按照产城融合、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思路,在集聚区形成“一核四区三园”的空间布局。一核即中央活力区(CAZ),四区包括高端医药智造区、全程健康服务区、未来拓展区、觅子店综合发展区;三园指一方健康谷、益生祥明产业园,智汇中心产业园。
“一核四区三园”产业空间布局图
一核:中央活力区(CAZ)
中央活力区(CAZ)依托集聚区特色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优化街区布局,加快引入优质学校,完善商业、文化配套等服务设施建设,缩小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增强集聚区服务保障能力,提升集聚区生活配套品质。中央活力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娱休闲等功能。
四区:高端医药智造区、全程健康服务区、未来拓展区、觅子店综合发展区
全程健康服务区。依托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两个国家医学中心、卫生职业学校、通州区养老院等资源,强化关联医疗联动发展,聚焦“一体化康复”、“血液-基因”及“糖尿病-营养”三大领域,打造“专科性”特色服务基地;建设共享式医药辅助服务基地;建立集住宿、餐饮、心理咨询、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健康服务基地,抢占新赛道,布局价值医疗新领域。打造集医疗培训、养老养生、医疗服务等为一体的全链条健康服务区。
高端医药智造区。依托重点企业,聚焦重组蛋白、小分子核酸、骨科器械等方向,推动高精尖药品产业化项目建设,加速布局重点企业扩产项目,提升产品管线的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形成医药智造新区位。围绕医产协同的五个阶段,建设“三平台两中心”——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概念验证平台、开放式服务平台、共享制造服务平台、医生成果转化支持中心,促进医产协同创新转化。加快推进漷城西一路、漷城西三路等项目建设,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充分利用各类产业空间,以园中园模式,引导产业有序集聚,打造医药健康专业化园区。
未来产业拓展区。以盘活存量国有建设用地、推进集体土地统筹利用为抓手,整合腾退产业用地,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导入社会资本建设GMP标准用房,通过代建厂房、联合共建等模式吸引一批创新型企业及强链项目集聚发展,支持经济效益好、地均产出高的重点企业扩产扩能,吸引高成长性企业入驻、打造集聚区产业潜在增长极。
觅子店综合发展区。与高端医药智造区联动发展,稳步提升医疗器械、医药流通产业品质,加强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补足商业、居住等短板,建设职住平衡的综合发展区。
三园:一方健康谷、益生祥明产业园、智汇中心产业园
一方健康谷。以基因技术、高端医疗器械、术后康养为方向,积极引入科创型高成长企业,加快建设小试、中试平台,形成集高端智造、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产协同转化园区;推动基因诊疗技术和药品的临床实验与应用推广,积极申报北京市基因技术产业育新基地。
益生祥明产业园。建设高规格GMP洁净厂房,以生物创新药、动物实验等细分领域为发展重点,引入相关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打造特色化生物医药与动物实验产业园。
智汇中心产业园。积极引入专业运营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围绕“AI+制药、AI+中医、AI+康复、AI+器械”四大领域,积极招引医学大模型、数据算法类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数字医疗特色园区。
第四章 产业体系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优存量、引增量、提质量,构建“432”产业体系。
(一)四大优势产业
依托龙头企业,巩固提升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四大优势产业。
一是构建生物药发展新优势。做强龙头,协同一批科创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术平台,重点突破创新重组蛋白、核酸药物两大方向,加快引进长效胰岛素等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重组蛋白项目,加大核酸药物创新集群布局。
二是推进化学药创新升级。发挥骨干企业优势,培育创新生态,加强专利到期药、难仿药的仿制开发,抢占首仿药市场红利,形成以仿制药重磅品种为支撑、以创新药及改良型制剂为驱动的发展格局。
三是传承创新现代中药。围绕重大疾病治疗和市场需求,加快中药饮片升级和配方颗粒布局,与医疗机构、中医名家合作推进院内制剂、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中药新产品开发,逐步推进中药新药研发突破。
四是促进高端医疗器械特色布局。依托器械类龙头企业,构建“医疗-教育-医学科研-制造-服务”一体化的骨科全产业链生态,重点推进手术机器人、骨科植入物3D打印技术、PRP(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制品三大方向的骨科创新型产品开发与应用。依托区域医疗资源专科优势,在普外科、眼科、妇产科、胸外科等领域实现手术器械、生物材料、腔镜系统、成像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突破。
(二)三大医疗服务产业
围绕两大国家级医学中心,聚焦价值医疗领域,打造以专科特色服务、医药辅助服务、综合健康服务为主的三大医疗服务产业。
一是打造“专科性”特色服务产业。聚焦“一体化康复”、“血液-基因”及“糖尿病-营养”三大领域,打造实体化的特色服务基地。积极招引康复机构,打造一体化骨科康复服务产业。积极招引基因检测类公司,促成与北大人民医院的血液科的合作。
二是构建“共享式”医辅服务产业。鼓励专业机构提供高效、经济的医辅服务,鼓励企业开设设备租赁中心,为术后康复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康复辅具。招引术后随访及数据分析服务企业,提升医疗机构科研效率。
三是建设“全程化”综合服务产业。针对长期住院、规律就诊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及其家属的多元化需求,加强住宿、餐饮、心理咨询和娱乐休闲等服务层面的专业配套,完善精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三)两大未来健康产业
遵循《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指引,立足集聚区发展阶段,聚焦前沿技术,培育合成生物、AI+医疗健康两大未来健康产业。
一是加快合成生物领域技术突破。重点支持底层细胞、菌株改造、筛选等生物合成技术和工艺研发类的创新型企业和平台布局。围绕高端医药产品、高价值医疗耗材的创新升级和产业化落地,加强合成生物产品开发。推动合成生物领域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突破合成胰岛素、合成生物缝线等区域产业联动大的环节,推动总部、研发和结算功能在集聚区落地,与北三县合作形成“研发-制造”格局。
二是深化AI+医疗健康领域战略部署。推进医疗大模型技术在药物研发、图像识别及互联网诊疗方面的应用。聚焦“AI+制药、AI+中医、AI+康复、AI+器械”四大领域,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医学影像、辅助诊疗、疾病预测、健康管理、辅助医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和产品落地。
第五章 重点举措
(一)建平台,促进医产协同创新转化
围绕医产协同的五个阶段,——“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创新转化-规模生产-协同发展”,设立“三平台两中心”,加速创新转化。
一是基础研究阶段,协同共建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两个国家医学中心,鼓励各主体共建基础研究基地。加快建设共享实验动物基地、概念验证基地、生物样本分析存贮基地等空间载体。
二是临床试验阶段,合作共建概念验证平台。依托集聚区内的医疗与科研资源,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营造概念验证生态系统,建立概念验证平台,助推基础科研成果走向生产线。
三是创新孵化阶段,建设完善开放式服务平台。支持各主体合作建设,形成共享的小试平台、中试平台等开放式服务机制。支持以设备租赁、专利申请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专业服务,提高专利申请效率。
四是规模生产阶段,建设共享制造服务平台。引入第三方CDMO(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机构)等专业运营机构。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柔性生产线,开展自产和委托生产加工服务。围绕院内制剂、经典名方、医疗技术产品的院内使用和创新转化,推动生产制造企业与研发机构、医疗机构的合作。围绕共享制造平台,完善投资和共享销售服务体系。
五是协同发展阶段,建设医生成果转化支持中心。围绕医生成果转化需求,以多种方式建设医生成果转化支持中心。为医生提供专利申请、技术转化、商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服务。
(二)谋联动,建立新型开放合作体系
一是加强全区协同,构建“一区多点”新格局。以集聚区为核心,张家湾镇、西集镇等其他区域为多点的“一区多点”医药健康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建立联合招商机制,避免区域间同质化竞争。
二是强化市区协同,加快高端资源承接落地。加强与首都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打造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载体。建立市级医药健康产业重大项目库,完善动态跟踪和招商对接机制。探索与海淀、昌平等区域建立“创新-转化-产业化”的协同机制,构建合作招商、利益共享机制。
三是加快京津冀协同,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探索与北三县合作共建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针对合成生物、传统医药等资源需求量大的制造环节,构建“通州研发孵化、北三县联合制造和场景应用”的价值链格局。鼓励集聚区企业积极申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或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总部与创新在通州,规模化生产在北三县的产业布局。
(三)强链条,加强链主企业生态构建
一是建立“链主”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认定一批医药健康“链主”企业,构建“‘链主’企业-潜在‘链主’企业-未来‘链主’企业”三级培育体系。
二是构建链主资源整合体系。打造代表“通州造”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积极支持企业“出海”升级,加快优势产品进入海外市场。鼓励链主企业建设共享实验室、中试孵化平台、共享市场推广平台、细分领域投资基金等开放服务体系,吸引一批创新型项目落地转化。
(四)导资源,创新产业引育策略
一是建立MAH新型招商平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设MAH持证服务平台,完善招商运营、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共享加工、产品上市和销售结算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批量导入MAH持证项目、高价值品种和海外创新成果。
二是探索协同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中试平台、研发试验平台、CDMO平台、链主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推进链式招商,吸引一批关联项目落地集聚区。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加强“人才+项目”引进孵化体系。
三是鼓励平台企业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区域生活休闲配套建设,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专业招商体系。加快建设产学研转化平台,开展企业孵化培育。支持开展投资推广、产业交流等活动,带动医产协同系列活动、医疗专业孵化器等各项工作。
(五)活要素,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创新突破,申报两业融合试点。争取市、区两级政府支持,积极申报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与试点单位。引育筛选一批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领域中的医药制造企业与CRO、CDMO企业,建成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共享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公共服务平台,从用地、人才、资金等多方面优化两业融合发展生态,实现医药制造企业与医疗服务机构的深度耦合。
二是多措并举,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把握“运河英才”计划机遇期,围绕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探索多样化引才新模式,完善人才服务。
三是政企协力,提升行业影响力。鼓励重点企业、专业机构、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围绕“432产业体系”,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精心策划各类展会论坛,持续提升行业影响力。
四是完善配套,提升产业环境品质。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共性技术平台、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增设中高端生活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产业功能区。
第六章 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协同推动。成立医药健康产业专班,加强与区级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协调调度任务推动、项目落地、资金保障等重大事项。
二是争取政策支持。结合全市“两区”建设,加强与国家、市级对接,争取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努力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三是做好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做好企业扶持、空间拓展、生态营造、基金投资、人才服务、项目落地等方面的资金保障。
四是加强督导考核。细化分解工作目标,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部门分工责任及完成时限。建立和完善绩效任务动态评价与反馈机制,有序推进产业规划落地。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发布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年度公开竞争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发布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4年度新型组织方式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于对《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关于对《昌平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2024年北京市工程咨询单位乙级资信评价(含预评价)结果公示
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申请工作(第四批)的通知
TOP
客服
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