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2024年第一批)的通知

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关于学习推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做法(2024年第一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30日 09:59:13 发布部门:福建省发改委 收藏

  各设区市营商办、平潭综合实验区营商办:

  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大力探索创新改革举措,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监管盲点、体制痛点,经营主体办事便利度、满意率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让各类经营主体在福建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省营商办定期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现推出2024年第一批共35个典型经验做法,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互相学习借鉴,对条件成熟的改革经验及时组织复制推广,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附件:1.福建省以机关效能建设法治化促进营商环境更优化

  2.福建省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促进民营济发展壮大

  3.福建省坚持“立改废”并举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4.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5.福建省税务局数字赋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6.福建省发改委强化数字支撑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

  7.福建省财政厅推动政府采购领域“两清两降三提”改革

  8.福建省司法厅打造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

  9.福建省商务厅打造RCEP关税政策智能服务平台

  10.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11.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填表

  12.福州市推行“四证齐发”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

  13.福州市数字赋能 打造“云上办电”服务新模式

  14.厦门市以“链上交易”新模式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15.厦门市编创“企业创新税收指数”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6.厦门市打造登记审批全链条服务体系

  17.漳州市打造“123”多元解纷商会样板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8.漳州市南靖县创新“三三”司法服务模式 全方位保障民营企业良性发展

  19.泉州市上线“政策找企”量身定制红利“直达快享”

  20.泉州市南安市专项监督恶意职业索赔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1.泉州市鲤城区打造“AI智能政务助手”

  22.三明市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23.三明市明溪县创新“侨易办”服务模式提升涉侨政务服务水平

  24.莆田市深化“多测合一”改革 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25.莆田市城厢区打造国际陆港助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26.莆田市仙游县推行“全流程”司法介入机制 助力“仙作”产业发展

  27.南平市创新建立“企呼我应”机制 构建增值化为企服务新生态

  28.南平市打造“绿色产业创新平台” 以“四链”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9.南平市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力 闽江航运开启“通江达海”新时代

  30.龙岩市依法惩治和预防民企内部人员职务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31.龙岩市深化“法院+工会”联动源头治理劳动争议

  32.宁德市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赋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33.宁德市蕉城区创新“三三”工作法 破解基层政务“末梢困境”

  34.宁德市周宁县“文旅+金融”深度融合促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35.平潭综合实验区推行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

  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

  2024年5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省以机关效能建设法治化

  促进营商环境更优化

  机关效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福建省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立法先行,2013年11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条例》,对持续提升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法治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条例》于今年3月修订完成并经十四届省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审议通过,5月1日起施行。

  一、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集成高效的政务服务制度体系

  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政务服务机制,并在2013年《条例》中予以固化。新修订的《条例》将涉及政务服务的制度整合归并为“政务服务办理制度和管理制度”,新设“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理制度”“数字赋能效能制度”,增强制度的针对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促进有机衔接、相互嵌入、深度融合。

  二、强化“马上就办”,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建”

  《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立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搭建了五级联动的行政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乡4级政务服务中心1744家,村(居)便民服务代办点12224个,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省推出4700多个“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审批环节精简64.35%,审批服务事项“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占比达98%,网上可办率超过97%。建成省级一体化监测督导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2年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位列全国第一,“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成效获得国务院职转办推广。

  三、规范考评监督,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要求落地见效

  《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机关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科学设定营商环境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统筹省政府督查室、效能督查处和省审改办、营商办等督查力量,充分运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和行政服务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对营商环境建设情况联合开展监督,减轻基层负担。强化效能问责,对优化营商环境不到位的机关及其相关负责人、工作人员,根据情节严重情况,按照《条例》规定给予诫勉教育、通报批评、效能告诫,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落实。根据公众评议显示,群众对我省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从2007年刚开展评议时的83.6%上升到2023年的94.2%,提高了10.6个百分点。

  四、突出便民利企,形成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条例》要求建立健全接诉即办、高效处置、及时反馈的投诉办理制度,推动解决个别投诉问题向解决同类问题延伸。以福建省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载体,全省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一个号”服务、“一体化”管理、“一盘棋”调度、“一把尺”考评、“一张网”支撑,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实实在在的问题。全省12345热线群众诉求量从2016年的40万件增至2023年的1518.31万件、增长38倍,群众满意率达99.32%。省12345热线中心入选“2023年(第四次)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A名单”,荣获“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价值创造优秀单位”。

  附件2

  福建省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成立民营经济领导小组,部署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202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3.7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3%;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的62.6%;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8.1%,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呈现发展质效回稳向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一)以创新驱动增动能,发展民营经济新质生产力。一是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意见,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管理制度,完善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2023年,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增长30%,其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二是引导加强平台建设。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健全有利于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的政策环境,4338台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为民企开放共享服务,民营企业牵头设立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7家、占比达85.9%。三是引导加力人才培育。开展产业领军团队、引才“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来自民营企业的分别超过90%和50%。

  (二)以产业升级优结构,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优质主体梯次发展。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实施龙头企业扶强培优行动,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2家,营收超过百亿元工业企业56家。二是加快集群链条协作发展。梳理编制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产业地图、产业发展报告,发布全国首份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推动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延链成群,新增6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千亿集群达20个。三是加快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开展数字赋能中小企业行动,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69.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8.3%,两化融合水平居全国前列。

  (三)以改革攻坚激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一是打造一流政务服务。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2023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683亿元,行政服务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7%。二是营造一流法治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上线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开展“综合查一次”“综合监管一件事”改革试点,清理涉及民营企业规范性文件22674份,已废止408份。三是塑造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机制,出台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推动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意见,建立民营企业诉求“收集—转办—跟踪—反馈”工作机制,累计受理企业信件4075件,办结率100%。

  附件3

  福建省坚持“立改废”并举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环境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决策部署,福建省组织开展涉及民营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组织,下好全面清理“先手棋”。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将开展专项清理工作作为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动专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一是明确清理主体。按照“谁制定、谁清理,谁起草、谁清理”和“统一部署,分级负责”的原则,确定清理工作主体,明确清理职责。二是明确清理重点。重点清理有违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产权,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以及不符合“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规定。三是明确清理步骤。主要划分为梳理汇总、自行检查、审核论证和提请审议四个阶段,以3个月为期,倒排时间节点,明确各个阶段工作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

  (二)扎实推进,建好科学清理“新机制”。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做到“立改废”并举,引入专家团队参与,扎实有序推进清理工作,强化清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一是坚持全面梳理。省、市、县三级行政机关共梳理现行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2674件,逐件甄别自查,提出初步清理意见。二是坚持科学评估。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全面评估论证,采用部门自查、专家评估论证、司法厅复核的“三合一”清理机制,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最终清理结果。三是坚持有效衔接。全省共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14件,规范性文件816件(其中宣布失效200件、废止486件、修改130件)。同时,坚持“立改废”并举,各地各部门新制定涉及民营经济规范性文件282件。

  (三)持续跟踪,抓好有效清理“后半篇”。以本次专项清理为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动态清理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措施更好落地见效。一是及时跟踪落实。对清理出来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督促有关部门按照立法程序抓紧推进;对清理出来的规范性文件,督促起草部门按期完成修改、废止和宣布失效。二是持续动态审查。强化对涉企文件审查把关,注重听取工商联、企联、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意见,提升出台政策文件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宣传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涉及民营经济的普法宣传,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营造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4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加大知识产权

  司法保护力度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要求,积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与行政联动协作,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持续优化便民利企服务,全力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知识产权全链条、大保护工作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福建省法院与省知识产权局合力打造升级“知创中国”线上平台,持续推动全省三级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实质化运转,完善特邀调解员、诉调对接等知识产权多元解纷工作机制,推进诉源治理。目前,全省建有司法协同中心9个、司法保护站30个。晋江法院与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联及晋江20余个行业协会共同成立“晋江市行业知识产权发展保护联盟”,推进晋江“品牌之都”全面升级。宁德中院完善跨域诉前“云调解”解纷模式,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二)完善资源互通协同机制。建立知识产权重点关注名录。建立专利等知识产权重点关注名录和涉外知识产权重点关注名录,促进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保护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建立知识产权技术专家人才库。通过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推荐合适的专业人员作为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的技术调查官或技术咨询专家,建立共同的技术专家库人才,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上传案件数据统计信息、典型案例以及多发频发的关联性案件信息,促进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的统一。

  (三)健全涉外知识产权解纷机制。福建省法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调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案件委托委派调解、人才培养、共同宣传及其他领域开展合作,为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提供新路径和新平台。截至目前,共向WIPO上海中心委托调解案件16件,调解成功6件。定期举办全省知识产权审判实务培训班,加大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业务培训指导,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精通法律、了解技术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识产权审判队伍。

  (四)创新特色优势产业保障机制。积极推动地理标志、老字号等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如三明中院出台《关于司法服务保障“五项提升”推进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再出发行动的实施意见》,服务保障沙县小吃产业转型发展;政和法院设立白茶调解室和“三茶”法官工作室,实现白茶工艺、白茶企业、白茶文化一体保护;德化法院构建陶瓷知识产权“1234”保护机制。

  (五)创新法律服务资源下沉机制。以福州、厦门知识产权法庭为纽带,健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集中管辖区知识产权司法协作机制,出台协同发展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办法,建立司法服务协作机制、类案统一裁判标准机制和交流研讨机制,不断深化区域司法协同治理。如:福州知识产权法庭建立南平、宁德巡回审判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开展示范庭审,增强审判辐射效应;南平中院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司法护航福建茶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的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法院联席会议。

  附件5

  福建省税务局数字赋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税务局深入拓展“三争”行动,全力推动税费业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精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便利办税缴费、助企纾困解难、维护税收公平秩序,推动税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福建省局连续三年位列一段,纳税人满意度综合得分逐年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精准落地,优惠政策“直达快享”

  1.推行“政策找人”。运用标签技术对纳税人分行业、分业务立体“画像”,精准“圈定”符合政策享受范围的纳税人。同时,通过征纳互动平台、电子税务局等,区分不同环节、不同群体精准推送政策消息。2023年累计开展精准推送653批次5253.90万条,帮助各类经营主体享受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682.8亿元。

  2.推行“同屏宣传”。推出“税事同屏”宣传服务平台,实现对全省103个办税服务厅内税收宣传服务LED、电视宣传屏联通统管,重要内容实行统一宣传、特色内容分级分类宣传。如,在社保费缴交集中时期,通过全省办税服务厅大屏播放人社、医保等部门缴费政策,让缴费人更懂政策、更知优惠。截至目前,已通过全省办税厅103块宣传大屏统一发布宣传产品6409份,相关做法获省营商办在全省推广。

  3.推行“风险扫描”。自主开发“闽惠享”税费优惠政策疑点提示平台,内嵌105个风险指标,平台自动扫描识别“应享未享”和“不应享错享”疑点,推送基层税务部门核实,确保优惠政策精准落地。今年以来,已累计推动并核实疑点数据9.29万户次,既帮助企业享受政策,又防止错享优惠风险。如,通过疑点核查,辅导福光百特自动化设备公司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扣除92.7万元;辅导鑫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纠正多享受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77万元。

  (二)坚持高效便民,办税缴费“一趟不跑”

  1.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将企业开办、简易注销、小学入学一件事等10个高频涉税事项融入省级“一件事”套餐。将跨部门常见社保业务全部纳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5个部门系统“一个平台一次登录”,办理流程从线下至少跑3次缩短为线上办1次。优化地方政府“房地产一体化管理系统”业务端口,实现房产交易和土地出让金补缴“同步办理、一次推送”,单笔业务办理时间缩短3-5天。

  2.上线“新电子税务局”。持续拓展电子税务局办税缴费主渠道,上线新电子税务局,提供信息报告、税费服务等278项功能,创新非居民跨境办税等18项场景,持续打造全天候不打烊的“网上办税服务厅”,满足各类个性化办税缴费需求,目前网上申报率达99.8%,税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5%。

  3.推广“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纳税人通过实名认证后,无需使用税控专用设备即可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开具“数电票”,且无需发票票种核定、领用、验旧等操作,还可通过税务数字账户自动归集发票数据,进行发票查询、查验、下载、打印和用途确认,有效降低购买、使用税控设备及打印、存储、邮递发票相关成本。据兴业银行估计,“数电票”推广后,可每年节省其直接费用及相关人力成本约5000万元。截至目前,全省试点纳税人户数132.78万,覆盖率98.19%,3月份开票率87.10%,全国排名第一。

  (三)坚持纾困解难,涉税难题“联动解决”

  1.“税悦工作室”化纷争。依托全省办税服务大厅,建设92个“税悦工作室”,聚合1190名税务业务骨干、113名第三方专业人才和社保、医保、市监等政府部门176名业务能手组成专家团队,对税费争议、疑难杂症、服务投诉等问题,由专家团队成员以多方在线、视频“会诊”等方式,“屏对屏”“线连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开通线上“税悦工作室”,提供提交诉求、智能匹配、发起预约、在线办理、服务评价和典型案例六大功能,进一步打造化解涉税难题的“线上服务平台”。今年以来,已协调解决争议和复杂问题1202件。

  2.“供应链查询”配供销。依托税务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功能,集成纳税人增值税发票数据,通过输入商品服务名称、选择商品服务编码等为帮扶对象查询供应商或销售商名单,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专属清单”。今年来,已为19户原材料短缺企业匹配供应商208户,有效实现采购项目12个,成交金额达921.46万元。

  3.“银税互动”促融资。积极引导纳税人提高纳税信用等级,畅通税务、银行等部门信息共享,让银行更全面对企业进行画像,促进纳税信用与信贷资源深入融合,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额度。今年以来,完成134.42万户纳税人的纳税信用年度评价,评出A级8.42万户,比增1.76万户;通过“银税互动”帮助7.3万户企业获得贷款429.65亿元。

  (四)坚持维护公平,涉税风险“智能防范”

  1.严打涉税违法行为。依托公安、税务等八部门常态化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整合税务金三系统、发票协查系统与公安户籍系统、天网系统、云平台,以及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涉税案件资金查控等多个平台数据,构建大数据信息池,精准打击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营商环境。今年一季度,已通过风险数据扫描向公安移交2个团伙性虚开骗税案源;通过税务稽查查补税款14.59亿元。

  2.强化税费风险监管。依托福建税收风险管理平台,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开展税收风险分析和应对。今年一季度扎口推送风险任务1500条,风险疑点确认356户,入库税款3.44亿元。建设“费管家”平台,设置七类13个社保指标和四类49项非税指标,对重点费源、关键业务进行动态跟踪、监控预警,为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2023年运行以来,社保费款入库率提高近2个百分点。

  3.优化税务执法方式。推行动态“信用+风险”税务监控,对系统识别正常的企业,坚持无风险不检查、无审批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建立“税智控”内部监督体系,督导落实执法“三项制度”,一季度共公示信息61319条、记录执法信息5689条;通过指标扫描及人工核实,确认并及时纠正了轻微执法过错114个,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税收营商环境。

  附件6

  福建省发改委强化数字支撑

  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主动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任务,建成全国第一个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建立完善3类应用和2个门户,有效提升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发现、认定、处置效率。2023年全省累计发现、认定、处置隐性壁垒141条,通过“一地整改、全省联动”发起全省同类问题解决。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高效联动协调机制,统一规范评估。试点启动之初,印发了《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对评估工作进行分解,对数据需求进行梳理,对有关各方的协调、反馈和数据收集等责任进行明确,做到“知清单、用清单、管清单”,形成全省统一、高效协同的评估工作协调机制。平台建成后,印发了《关于依托福建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的通知》《关于全面推广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平台应用的函》,建立隐性壁垒发现、认定、破除机制。

  (二)科学构建指标体系,分步推进实施。以市场准入事项办理全过程数据为依据,根据行业、领域、地域等不同维度,建立适用省域各级市场准入评估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清单覆盖度、壁垒破除度、审批效能度、准入保障度、主体体验度、政府信用度等。形成指标库和评估方法库,做到“可量化、可采集、可比较”,根据工作进展分步推进实施。

  (三)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建设评估平台。我省已完成“2个门户”(即对内办公门户与对外服务门户)+“3类应用”(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系统、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系统以及破除隐性壁垒工作系统)的平台建设,覆盖各市县(区),实现评估工作的“动态化、自动化、常态化”,全面支撑市场准入效能动态监测。

  (四)全量自动汇聚数据,实现客观评估。依托省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与省业务协同平台,省效能评估平台实现与省网上办事大厅、省政务服务APP统一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平台、政企直通车、省社会用户统一认证和授权平台等公共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自动获取评估数据,尽可能减少基层手工填报数据,避免产生体外循环,保障数据采集的“全面、全程、全量”,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效率,根据指标体系模型开展客观评估。

  (五)排查清理隐性壁垒,提升准入水平。建立完善隐性壁垒线索收集渠道,一是由省效能评估平台对接省政府12345便民服务平台、“政企直通车”、中国裁判文书网等,自动筛选生成待认定隐性壁垒线索;二是通过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闽政通APP建立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专区向社会开放隐性壁垒线索收集渠道;三是由各级发改部门通过省效能评估平台,对日常检查指导中发现的隐性壁垒线索主动录入上报。对于认定的隐性壁垒,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壁垒破除工作,并将壁垒破除情况和结果材料录入省效能评估平台,形成壁垒破除情况台账。

  附件7

  福建省财政厅推动政府采购领域

  “两清两降三提”改革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围绕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通过“两清两降三提”机制,破除门槛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清理准入壁垒和违规保证金,保障公平参与。完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单位、采购代理机构在供应商资格条件确定和资格审查等方面的行为,持续开展政府采购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专项清理,破除政府采购领域的隐形门槛和壁垒,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截至2024年2月底,全省共发现43个项目存在设置备选库等供应商库,均已完成整改。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预警提示,截至目前福建省政府采购网共计对疑似倾向性、排他性的39个条款进行红灯预警。开展违规保证金清理专项活动,已组织全省采购人清理清退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质保金12252.2万元,惠及企业2428家。同时,严格政府采购保证金管理,未中标供应商的投标保证金到期由系统自动退还。按照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严禁收取清单外的涉企保证金及没有法律依据的保证金。

  (二)降低企业成本和融资难度,缓解资金压力。推进电子投标文件远程解密、开标过程线上完成,全面取消纸质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可在线获取、制作、提交、评审和保管。2023年1月到2024年2月底“无纸化”投标减少纸质标书22.13万份,为企业节省标书制作成本超亿元。推出以电子保函方式缴交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减少供应商资金占用。从2023年2月上线到2024年2月底,全省累计开函1954张,替代保证金13261万元。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采购合同在线融资模式,依托福建省政府采购网搭建银企线上对接平台—政采贷系统,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后,可以通过政采贷系统直接向银行提出融资需求,申请“一键直达”,实现中小企业从线下找银行转为线上挑银行,融资年利率低至3.65%,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政采贷系统自2023年2月重新上线到2024年2月底,已引入14家银行机构,累计放款金额9.93亿元。

  (三)提高采购时效、评审效率和支持力度,赋能企业发展。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运用数字证书、音视频传输等技术手段,搭建网上开标大厅,将实体场所虚拟化,实现政府采购项目全过程“网上办”,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创新建立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审系统,集评审所需的专家远程签到、音视频处理保存、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见证监督、电子签名确认等功能于一体,支撑政府采购项目跨地区评审,进一步提高评审质效,有效防范“人情标”。自2023年9月上线到2024年2月底,已完成异地评审项目375个,累计成交金额72.46亿元。严格落实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综合运用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2023年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186.5亿元,中小企业获得采购合同455.97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87.5%以上。

  附件8

  福建省司法厅打造一体化大融合

  行政执法平台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支撑”为依托,促集成、拓场景,建成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覆盖全省46条线、4113个执法单位、8.2万名执法人员,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汇聚数据。打造执法办案、执法监督、执法公示三大核心系统,整合全省自建执法系统,通过制订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构建数字执法要素规范体系,对接国家级、省级10个平台数据,集成共享行政许可、检查、处罚和信用数据,实现网上全流程执法、全链条监督、全过程公示。

  (二)推动执法创新。开发创新模块,建成“综合查一次”“综合监管一件事”、片区联合执法等综合执法创新应用;研发首违不罚、轻微速罚、非现场执法、码上执法等柔性执法创新应用;开发一键复议、在线找法、智能客服等执法服务创新应用,解决烦企扰民、执法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全面实现执法服务提质增效。自开展“综合查一次”以来,有效减少对企业检查7000多次。

  (三)实现数字赋能。推广执法平台运用,加快推进所有行政执法案件全面纳入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办理,全省各级行政执法单位已在执法平台办理行政执法案件95691件。建立统计分析查询系统,加强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处理和运用,辅助行政决策、行政执法工作。新建统一支付和配置票据系统,调用数字福建15个公共支撑能力,持续提升便民利企服务水平。

  (四)健全制度保障。建立1套技术标准管平台建设,制定2个技术规范和9个业务规范,确保平台建设管理更加规范;出台1部规章管平台运行,启动执法平台管理立法工作,确保平台运行有法可依;形成1批制度机制管平台保障,成立研发运行保障中心,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

  附件9

  福建省商务厅打造RCEP关税政策

  智能服务平台

  一、背景情况

  目前,我国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项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种类繁多、关税减让模式复杂及优惠关税交叉等问题,导致部分企业对政策不甚了解,制约优惠政策红利的释放。福建省商务厅联合福州海关,着眼于提升自贸协定应用水平,围绕企业享惠难点,依托科技创新打造RCEP关税政策智能服务平台,联动推进“普惠+精准”“线上+线下”模式,帮助企业抢抓RCEP机遇,用好用足RCEP政策。

  二、主要做法

  (一)提供最优进口享惠方案指引。针对查询渠道分散、海关编码逐年调整和税率选择难等问题,整合RCEP关税政策,通过平台智能算法,帮助企业一键获取量身分析的最优关税方案指引,支持企业“惠中选惠”,实现享惠最大化。以长期自韩进口冻马鲛鱼的某企业为例,企业长期通过亚太原产地证书适用3.5%税率。2024年1月,该公司通过平台获悉该产品涉及的三个自贸协定税率发生改变(中韩协定从2023年4%降为3.3%;亚太协定税率3.5%不变;RCEP从8.7%降为8%),并根据系统指引选定税率最低的中韩协定项,每票货物节省成本约320元。

  (二)开展原产地规则预判服务。原产地规则条款繁多、专业程度高,出口企业特别是经核准的出口商可通过平台对货物是否满足协定原产资格进行预评估,精准判断能否享受税率优惠。对于不满足原产资格的,平台将智能分析,为企业提供具体改进指引方案。以某经核准出口商应用为例,该企业应用平台功能,迅速得到专业的原产地预判结果,2023年9月以来,企业自主开具RCEP原产地声明9份,货值10.1万美元,效力等同于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在日本获得RCEP协定项下关税优惠,有效提升企业享惠便利性。

  (三)完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通过政策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精准分析可享惠额情况,依托单一窗口向企业推送享惠提醒,实现红利政策精准找企业,为企业做好贸易筹划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依托平台大数据分析比对,针对未申请适用最优税率的重点企业开展线下走访服务,送政策上门,推动企业合规应用优惠政策。

  附件10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强化政策支持、对接服务、权益保护,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种业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推动我省种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为培育优势种业企业提供保障。一是开展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认定。制定印发《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认定办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提升我省现代种业发展水平。二是实施种业企业培优项目。提出品种培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等一系列目标,安排省级财政资金5500万元,引导企业加大育种研发投入,选育、生产、经营协同发展,着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三是推动优势种业育种联合攻关。大力支持优势种业企业承担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等科研攻关任务、重大项目,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强化对接服务,引导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聚集。一是强化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健全科技、资源、技术、人才长期战略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机构与种业企业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种业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或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联合培养商业化育种和应用研究人才,提高企业科研实力。二是强化与金融机构对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方式,先后推出“种子研发贷”“福种贷”“种业惠贷”等一系列种业专属金融产品,将现代制种工艺、研发能力等转化成可增信资产,为种业企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信贷和保险产品。与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把支持种业发展列为重要合作内容,通过福建乡村振兴贷,为种业企业提供流动性融资服务。2022-2023年全省各金融机构累计为种业企业发放系列贷款2.89亿元。三是强化与种业基地对接。推动企业和建宁、泰宁、尤溪、宁化等国家制种基地所在县开展县企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参与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特色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建设,完善育种研发、生产加工等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实现优势制种基地和优势种子企业强强联合,不断提升种业企业育种能力和良种繁育水平。

  (三)强化权益保护,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深入种业企业宣传《种子法》等法律法规,发放保护种业知识产权倡议书,面向企业开展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培训,解读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植物品种权申报流程等,鼓励企业对自主选育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提升种业企业育种创新积极性。二是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制定并落实《福建省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实施方案》,建立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种业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2021-2023年,共办结案件134件,处罚金额114.9万元,切实维护企业和品种权人合法权益,为种业企业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省杂交水稻、茶树、青梗菜、金针菇、白羽肉鸡等领域种业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制种量满足全国杂交水稻种植25%以上用种需求。茶树育繁种水平全国一流,2023年通过国家登记茶树品种数量全国第一,茶苗出圃量约占全国40%。特色蔬菜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全国领先,牵头花椰菜、青梗菜国家育种联合攻关,种子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0%和30%。食用菌品种选育全国领先,金针菇、真姬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综合性状与进口同类品种相当,双孢蘑菇、绣球菌等新品种占全国用种量80%。白羽肉鸡品种“圣泽901”打破国外垄断,在国产品种中综合性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15%。

  附件11

  福建省数据管理局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

  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填表

  一、背景情况

  为推进公共数据赋能政务服务高效办事,福建省以高频事项为切入口,通过优化完善事项、数据和业务流程,以后台数据共享代替前端数据采集,避免企业、群众重复填报数据,年内将实现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数据最多采一次”,让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事项标准,规范政务服务数据采集。一是开展全省政务服务事项申请表单和系统申报页面数据项梳理,明确各数据项对应的责任部门,负责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向企业、群众采集数据,建立“一数一源”数据采集机制。二是完善“五级十五同”标准化事项目录,编制事项数据采集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数据采集清单内数据由事项受理部门向企业、群众直接采集,数据共享清单内数据由事项受理部门通过共享获取。

  (二)夯实数据底座,汇聚整合企业群众数据。一是依托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全面接入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汇聚各部门公共数据超1100亿条,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应接尽接”和公共数据“应汇尽汇”。二是按不同对象类型,对各部门采集和汇聚数据进行整合治理,建立“一企一档”“一人一档”等对象库,为企业、群众政务服务办事提供一体化数据共享支撑。

  (三)健全业务流程,推动数据赋能高效办事。一是着力全面打通省网上办事大厅、设区市行政审批系统以及各部门自建政务服务系统与“一企一档”“一人一档”等对象库数据共享,支持通过数据共享回填申报表单,避免企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重复填报数据。二是研究建立缺失数据采集流程,对历史久远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部门受理时调取不到数据或调取失败的情况,由受理部门对缺失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省市汇聚共享平台流转至数据责任部门进行审核确认后即时更新入库,供后续办事共享使用。

  附件12

  福州市推行“四证齐发”

  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州市探索推行“拿地即开工”的新型审批模式,实现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四证齐发”,推动项目极便申报、极简审批、极速落地,助力福州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拍前”+“拍后”,延伸服务链条。为助力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将工作着眼点由“拿地后”聚焦到“拿地前”、将服务对象由“项目单位”拓展到“意向单位”。一是提前介入,主动对接项目拿地意向单位,做好政策咨询、流程指导、业务辅导、材料准备等工作,为企业量身规划项目手续办理路径;二是推出“福地迎商”微信小程序,方便企业提前获取用地边界、规划功能、技术指标和管控要求以及航拍影像等相关资料,开展方案设计。利用拍得土地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之间的公示时间,同步开展审批材料以及设计方案指导等前期工作,将项目“拿地后”审批手续前置,节省报批时间。

  (二)“线上”+“线下”,拓宽帮办渠道。实现帮办代办“线上”“线下”双向联动,提供项目一站式“审批套餐”。一是畅通线上服务通道。推出“不见面审批系统”,嵌入一键式智能分析比对、数字化审图等功能,企业无论身处何地,可实现全天候递交申报材料、一键式材料自检和秒审、自动生成审查报告,极大提升审批效率和便利化程度。二是线下整合局内外各业务岗位资源,组建专业化代办队伍。在确定土地竞得企业后,指定“营商代办专员”主动联系全过程陪同开展方案审核和手续办理等工作,提供政策解读、技术咨询、项目报批、进展跟踪等服务,有效解决报件单位门不清、路不熟、来回跑等问题,全力保障项目手续加速办理。

  (三)“串联”+“并联”,推行集成办理。通过资源规划局“上下联动”和相关市直部门“左右联通”业务协同,将审批环节的“接力赛”变成“齐步跑”。一是市资源规划局全面梳理、整合相关业务处室审批职能和事项。全面推进“一窗受理”,形成“一窗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全程限时办结”的审批服务模式,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数据用到底”,推进各类审批事项集成化服务。二是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发改、建设、房管、税务等部门,提前审核项目备案证明,预审方案及规划总平,预核施工许可,多项审批并联开展,前后环节有序衔接,实现土地使用权签订当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为“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提供条件。

  三、取得成效

  (一)项目落地开工时间大为缩短。通过“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项目落地开工时间从以往的三个月左右,缩短至10天左右,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控制资金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并助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

  (二)项目报件质量大幅提升。通过“福地营商”小程序以及“代办专员”的全过程服务和指导,企业对各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和精准,制定的方案既满足企业需求,也符合政府要求,设计方案等从以前的“多轮磨合”转变为现在的“一步到位”。

  (三)部门协作更加紧密。各部门通过参与“四证齐发”工作,靠前服务意识更加牢固,各审批环节衔接更加紧密,整套流程愈发成熟并可服务于其他项目和企业,有助于福州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

  附件13

  福州市数字赋能

  打造“云上办电”服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国网福州供电公司始终注重数字赋能服务水平提升,依托“数字福建”政策优势,秉持“主动融入政府、革新服务形式、强化数智赋能、推动提质增效”的理念,打造“一码办理、全程可视”高压业扩服务新模式,推进业扩流程“节点化、线上化、可视化”管控,提高用电客户办电便利度、满意度、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政电联动高效协同,“云端感知”客户需求。贯通工改审批系统,将供电服务前置到招商环节,为客户提供“先导服务”。对接政务数据服务网关,获取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等48类证照资料,实现“证照共享”“信息复用”。依托政务一体化平台,实现“房产+供电”联动过户、“水电气讯”一窗联办功能,并通过“e福州”APP上线水电气讯“统一账单、联合缴费”服务,多措并举打造供电业务“一件事一次办”,公共业务“多件事联合办”的电力联合服务品牌。

  (二)系统平台聚合融通,“云端统筹”供电方案。对接自规部门、工改审批系统,实现城镇范围、管综规划、土地项目“三对接”。通过供电能力可视化平台,清晰展示管综工程定位及环网室定位,辅助延伸投资规划。根据已申请及潜在办电客户信息,智能生成延伸投资电网规划布局,实现一次投资服务多个客户,智能开展延伸投资服务。

  (三)数字服务全业务覆盖,“云端审核”设计图纸。通过图纸数字化、审图线上化,打造“无忧云审图”平台,获取营销2.0系统项目信息,创建设计需求,完成设计、评审相关流程,并将设计成果、评审结论等信息反馈营销2.0系统。审图环节生成资产移交清册,并传递至PMS系统,相关服务数据“云上共享”。

  三、取得成效

  (一)优化服务,办电体验“全面提升”。全面推行“刷脸办、一键办、无感办”等服务,大幅提升客户感知。完成低压一键下单、现场办结41057户,水电气讯联办等8458户,低压业扩平均每单4.51天提速至3.41天,现场一次办结率由17%提升至75%。

  (二)数据搭台,延伸投资“智能预估”。优化供电能力可视化平台的土储地块外线造价预估功能,已将98块储备土地信息录入可视化平台,展示土地范围和土地信息,综合预设布点功能,智能预估土储地块电源和外线造价,累计预估造价3.84亿元。

  (三)线上流转,工作质效“双重优化”。共已安排线上图审项目17项,共图审48次,其中一审18次,二审及以上30次,新建住宅小区图审平均时限压缩至2.55个工作日,图审专家审核出勤率100%,图审缺陷整改率提高至100%,实现审图全过程“标准、可视、透明、高效”。

  附件14

  厦门市以“链上交易”新模式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的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厦门市)》中“实现电子招标投标全流程数据的‘加密存证、实时核验、共同监管’”的要求,打造“区块链+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服务平台(简称“链见证平台”),以新技术进一步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以“1+N+X”打造“链上交易”新模式。“1”是指厦门市行政审批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的厦门公共资源交易跨部门联盟链(简称“公易链”);“N”是指联盟链的N个节点,已部署厦门市行政审批管理局、厦门市建设局、厦门市司法局等三个节点,今后可拓展更多部门节点;“X”是指基于区块链的X项应用,目前已有七项。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跨部门的可信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交易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打通数据存证、链上取证、数字公证和智慧监管的通道,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开放式可信任的数据环境。

  (二)以“交易数据存证”打造“链上见证”新举措。针对电子数据虚拟性、易篡改、监控难的特点,分别将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保函开具到理赔全过程、投标保证金缴交到退还全过程、中标合同签署和变更全过程数据实时上链加密存证,提供链交易、链保函、链保证金和链合同四项数据见证服务,自动生成链见证报告,为入场交易项目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传统线下见证模式向全自动链上见证的转变,全程无需人工参与。链见证服务有利于保护交易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让企业成为直接受益人。例如,出现电子投标保函理赔纠纷时,链保函见证报告可作为企业理赔、追偿的证明材料;交易全流程见证能避免企业因电子投标文件被恶意篡改而失去竞标机会;投标保证金见证便于督促招标人及时退还投标人投标保证金;电子合同见证便于督促招标人及时与中标人签署合同,守信履约等。

  (三)以“智能合约应用”打造“链授权解密”新方法。打造链授权解密应用,结合区块链智能合约、密钥分割和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可安全、高效地帮助投标人在开标时自动解密投标文件,解决传统方式(投标人使用数字证书自行解密)下存在的投标企业意外解密失败、解密环节耗时冗长等问题。是否授权区块链解密由投标人自行选择,“一标一授权”充分保障企业自主选择权。链授权解密可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在提高开标效率的同时,更能帮助投标人避免因解密失败导致的投标无效、甚至被没收高额投标保证金的风险,有效保护企业合法利益,提升获得感。

  (四)以“区块链浏览器”打造“社会监督”新渠道。交易主体通过区块链浏览器查询、追溯已上链的交易数据,从数据层面监督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的公平公正性,压缩后台暗箱操作空间,交易服务更阳光、可信。

  (五)以“自动比对预警”打造“自我监督”新方式。链见证平台定期自动比对链上存证数据和交易系统原数据,出现不一致时,及时向交易中心预警,有效预防交易数据被恶意篡改,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的规范管理。

  (六)以“数据多方共管”打造“部门协同”新机制。创新建立数据多方共管机制,依托“公易链”节点实时共享交易数据,既促进数据的高效利用,也实现各联盟成员对交易数据的有效制约、互相监督。各联盟成员对电子交易平台深层数据开展防篡溯源、比对验证、监督证明,在解决交易纠纷、查处围标串标等行动中易于迅速联动、协同处置。快速有效的链上取证、数字公证、监管和司法介入等手段,有利于降低交易纠纷解决成本,增强交易主体安全感。

  (七)以“链上实时监测”打造“智慧监管”新手段。“公易链”提供了监管部门主动发现异常交易数据的渠道,监管部门由被动、滞后获取交易数据转变为实时获取链上交易数据,推动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转变。以链上监督结合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助力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4年3月,“公易链”已为754个项目上链存证数据超41.9万条,累计出具1570份链见证报告和59份数字公证书。链授权解密试点项目顺利开标,授权区块链解密的投标人家数共385家,在总投标人家数占比41.1%,其投标文件在1分钟内全部解密完成,解密成功率100%。“链上交易”新模式有效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交易纠纷解决成本,有利于保护交易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济利益。

  附件15

  厦门市编创“企业创新税收指数”

  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背景情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对辖区2109户创新企业的调研中发现普遍存在“企业创新缺要素、各方帮扶缺导航”难题。为此,厦门税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指示精神,以火炬高新区为试点,联合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共同编创发布“企业创新税收指数”。

  二、主要做法

  (一)指数编制

  一是构建指标体系。结合纳税申报表、财务报表、数电票,挖掘83项税收数据,并以“企业标签”精准联接外部公开数据,历经10个版本反复打磨,最终形成1.0版5个维度35个指标。二是指数权重赋值。在复旦大学团队指导下,引入5种赋权方法,通过8轮次全数据、全维度的验证、测算,最终确定以“主成分+AHP”进行赋权,让指数可模型、可验证、可更新。三是测算推演论证。以高新区近3年来有研发费用企业为样本,开展软件、制造等不同行业,以及专精特新和信用C、D级等不同类型企业的正反验证,不断修正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赋值。四是多方推介研讨。先后召开40余场路演推介,邀请10多个市政府相关部门、13家银行、22家创投共数百人次,获得社会各界认可;邀请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等国家级的专家学者和业内权威,召开7次研讨会,获得高度评价。

  (二)指数发布

  针对火炬高新区2268户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开展指数评价,并于2023年6月19日面向社会正式召开发布会,发布指数排行榜并颁发证书、介绍白名单及扶持政策、开展银企现场签约。未来计划每年6月发布上一年度的指数,不断放大指数应用效能,为助力创新企业行稳致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三)指数应用

  1.政府层面,提供决策参考

  一是调整发展规划,通过指数得分的叠加、组合评估产业、招商引资企业创新驱动力情况,助推地方政府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导向、寻找发展重点,推动招商制度完善。二是推动园区建设,将指数运用到园区创新能力、效益的评定,并据此制定园区政策;作为考核孵化器集聚创新驱动力的重要依据,促进各创新平台的建设与优化完善。三是制定扶持政策,运用指数评选“白名单”企业,并制定扶持政策,将有效资源匹配到创新能力较强且需要扶持的优质企业。

  2.税务层面,明确服务对象

  一是助推产销对接,运用指数筛选市场转化率较低的企业,精准匹配需求,促进产销对接,并推动与研发单位共同申报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助力资质申请,筛查指数得分排名较高的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非专精特新企业,对标评选标准和评定条件开展前置辅导,引导企业争创更高层级荣誉、资质。三是强化税商管理,结合指数评价结果,分析企业创新各维度的劣势,通过出具“税商管理建议书”和指数得分报告,提出企业规范税务管理、提升创新能力的税商成长建议。四是助力上市发展,帮助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重组、并购尤其是股权激励、转让等环节的税收问题,助力企业实现上市发展目标。

  3.金融层面,助力资源对接

  一是银行机构方面,打破传统以抵押、流水、信用等作为核定融资标的物的模式,支持银行将创新能力作为融资标的物,开发基于指数的纯信用“创新研发税易贷”产品,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创投机构方面,依据指数得分,帮助有投融资需求的创新企业与投资机构等进行项目与资本的对接,推动将指数列入创投机构的重要投资参考因素。三是保险机构方面,推动创设“企业产品转化保”等专属险种,将指数结果作为保险费率和赔付率的制定参考,并推动地方政府给予专项保费补贴,支持企业创新产品的迭代应用。

  三、取得成效

  政府层面,形成4篇创新驱动力分析,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已依据指数评选2022年度“白名单企业”1327户,发文推出8项扶持措施,助企优先兑现3亿元创新发展补贴。税务层面,已有44户申请国高,其中33户通过;联合地方政府组织供需对接会6场,帮助30余户企业成功对接;挖掘255户有国产替代的企业,联合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发布17条帮扶举措。金融层面,9大银行推出“研发创新税易贷”,召开产融对接会2场,已有105户次企业实现10.06亿元信贷、股权融资;保险机构创设的“企业产品转化保”即将落地实施。

  附件16

  厦门市打造登记审批全链条服务体系

  一、背景情况

  厦门市聚焦经营主体准入、准营、退出三大环节,挖掘数字资源储量,高效整合信息化成果,持续优化商事主体“一网通”平台综合服务功能,建立起覆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整链式服务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机制创新,打造“数字通道”。坚持“开门建系统”,着眼于跨部门信息共享需求,搭建并不断完善“一网通”平台,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经营主体可“一体化”“分时式”办理企业开办、发票申领、印章刻制、社保登记、银行开户预约、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就业登记、员工参保登记;“一条龙”办理注销登记、清算组备案信息公示、债权人公告、涉税事项简易注销预检;“一站式”发布证照遗失公告、查询企业电子档案等,通过“数尽其用”实现“一网通办”。

  (二)技术创新,打造“数字快车”。引入智能信息技术,识别关键登记要素,高效开展智能化登记。以公安、民政部门的“标准地址库”为基础,融合数据筛查、比对功能,有效识别申报地址的真实性,对库内、库外地址分别实施申报承诺制和告知承诺制;系统智能校验申报数据,发现错误或缺漏即时提示申请人修改,确保信息填报“一次完整”;申请材料自动生成,申请人直接在线预览,使用“i厦门”身份核验后电子签名确认信息,无需准备或上传任何纸质材料;延伸办理渠道至移动端,可办事项覆盖商事登记、许可审批全类型业务,为群众提供指尖上的便利。

  (三)模式创新,打造“数字高架”。通过对数字资源跨层级、跨领域高效配置,深化拓展证照联办“一件事”服务,实现71个行政审批事项融合联办;探索线上办理模式,推出食品生产许可、一类医疗器械产品备案等证照变更、补办、注销一件事“全程网办”功能;创新登记审批智能联动,申请人在网上办理登记业务时,系统智能匹配该主体应同步办理的审批事项,实现证照无感联办。

  三、取得成效

  全市企业开办全面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注销登记即来即办,“一网通”平台已累计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开办、注销等服务59万户次,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达95%。已有51.36万户经营主体通过申报承诺制、2.35万户经营主体通过告知承诺制办理了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减免证明材料约53.71万份。

  附件17

  漳州市打造“123”多元解纷商会样板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漳州市充分发挥商会调解组织在预防和化解劳资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探索并实践“123”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即建设“一个平台”、培育“两支队伍”、落实“三项机制”,通过“普法+调解+仲裁”,达到“事了人和心齐”的效果,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主要做法

  (一)建设“一个平台”。发挥商会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整合“职能部门专业优势+行业产业集中优势+商会联络协调优势”,形成预防化解劳资纠纷的强大合力,构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维权”的平台,融入市域治理大局。

  (二)培育“两支队伍”。培育普法宣传员和特邀调解员两支金牌队伍,为抓好源头预防和诉前调解两个重要环节奠定坚实基础。吸纳有行业专长、有影响力、热心调解工作的龙头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等担任特邀调解员,并让具备法务知识人员及行业专家担任普法宣传员,积极配合公检法司、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部门开展普法宣传和诉前调解工作。

  (三)落实“三项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排查机制,有效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常态化开展会员企业走访活动,充分发挥商会熟悉行业特点、具备行业影响力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为会员强化普法宣传,提供政策咨询,引导企业合法用工,防范劳动关系风险,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企业内部。二是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在会员企业间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通过用工交流、专题辅导、研讨交流、案例评析、庭审观摩等方式,积极开展调解员的培训,增强调解人员业务水平,切实提升劳动争议调解质效。三是建立联动调解机制,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加强与仲裁机构、司法机关及政府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推动诉调对接、公调对接、仲调对接,实现从单线作战向多线联合作战的转变,形成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一站式处理模式,合力化解劳资纠纷。

  三、取得成效

  推动“123”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以来,政企合力助推纠纷治理提质升级。漳州市家居商会作为试点单位深入践行,累计受理民事、商事、劳动等争议纠纷近300起,协调解决26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80%,有效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企业有矛盾找商会”的社会意识逐步提升,持续营造融洽营商环境氛围。

  附件18

  漳州市南靖县创新“三三”司法服务模式

  全方位保障民营企业良性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漳州市南靖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展“靖心靖力·法润千企”专项行动,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2条措施,全力护航南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快与更快”,三维分道为民企“一路绿灯”。一是集约思维:资源重整。在立、审、执各环节开辟“绿色通道”,梳理制定涉民企案件处理流程,安排专人提供流程指引服务,确保涉民企案件在立案、送达、排期、开庭、执行等各项流程无缝衔接,有效降低民企解纷成本。二是类案思维:归口审理。在靖城法庭打造“营商环境专业法庭”,组建“3+3”专业审判团队,集中审理涉民企案件,优化商事案件、破产案件等简案快审流程。整合法庭功能,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涵盖纠纷化解、合规指导、知产保护等9大功能。三是掌上思维:e步到庭。开发微信小程序“和贵在线-法企直通”,将解纷资源通过“一张网”来整合、“一个庭”来集中疏导,吸纳工商联、商会等15个部门行业、全县企业家入驻,开展在线咨询、调解、庭审、法治宣传等司法服务。

  (二)聚焦“解与优解”,三端发力为民企“畅路亮灯”。一是源头治理抓前端。组建涉企诉源治理专班,设立驻工商联法官工作室,聘请8名民营企业家担任特邀调解员;联合县市监局、管辖法院成立县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保护民营企业产权。二是实质解纷疏中端。将庭前调解、判前调解、判后督促履行、释法说理贯穿案件始终,制定“一揽子”或“阶梯式”给付方案,减少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运用保全措施、小额诉讼程序、诉讼费减缓免政策,为民企抢时间、减风险。三是善意执行稳末端。对涉企执行案件的案、款、物实行集约化管理,开展每周涉民企专项执行行动。善用“活封活扣”,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降低对民企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成立执破管理团队,综合运用重整、和解、清算等手段,对“危困企业”有效救治。

  (三)聚焦“动与能动”,三员协同为民企“指路点灯”。一是当好合规经营“参谋员”。建立联席会商制度。制发《重点产业企业合规指引》《民营企业风险提示书》,指导民企依法规范劳务用工、合同履行等,建立民企法律体检机制,定期向有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风险预警。二是当好重点项目“护航员”。成立以县法院院长为组长的民营企业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对重点产业给予产业集群司法保障;在南靖高新园设立司法行政调处中心,对征迁及项目推进中的法律问题及风险进行研判分析、提供法律建议。三是当好涉企法治“宣传员”。联合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定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法律培训。建立法官挂钩联系民企制度,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的法律咨询、法治宣讲、法律体检等。定期发布涉企典型案例,组织民营企业家旁听庭审。

  三、取得成效

  创新“三三”司法服务模式以来,全方位保障民营企业良性发展。一是效率更快,涉民企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和首次执行结案平均用时显著缩短,首次执行案件执结率、首次执行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均达到100%。二是服务更优,服务重点项目征迁,推动14户被征收人签订土地征收补偿协议,开展法律体检、法治宣传45场次,为涉诉10件以上的12家企业提出有针对性意见建议。三是效果更佳,开展涉民企案件专项执行行动17次,快审快结72件,标的额1427.33万元。督促履行163件,标的额5054.61万元,推动13家民营企业移出失信名单,帮助8家民企重获新生。

  附件19

  泉州市上线“政策找企”

  量身定制红利“直达快享”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上线惠企政策直达兑现平台,实现政策兑现“一门受理、限时办结”,2023年7月进一步优化平台功能,上线“政策找企”,通过政策标签化和企业具象化,实现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送,快速兑现。截至目前,平台注册企业超20万家,发布惠企政策超4300条,2023年兑现惠企政策资金超53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匹配“准”。一是智能拆解,构建标签式政策库。运用AI技术识别和提取关键信息,将政策申报条件、奖补标准等关键要素进行标签化拆解。二是融通数据,建立多维度企业库。依托泉州市汇聚共享与应用平台实现涉企政务信息数据统一汇集,构建多维度企业画像。截至目前,已为40余万家工商登记企业主体预建立基础画像。三是精准匹配,惠企政策自动“上门”。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通过对政策画像和企业画像的智能比对,实现政策与企业自动匹配,奖补资金自动测算,助力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二)项目申报“便”。一是极简体验,一键链接政策。为了给企业极简、便捷的操作使用体验,平台实现企业无需注册,输入名称即可一键匹配适用政策。二是一网通览,一站申报。平台融通市、县两级惠企政策,统一申报入口,企业可一站式申报,实时查询奖补进度、实时催办。

  (三)奖补申兑“快”。一是即申即享政策“快审快拨”。实现政策兑现全流程线上化,通过部门协同,将原有9个环节压缩到6个环节以内。开发批量核验功能,5分钟即可完成企业失信审核。即申即享类政策企业兑现时效从120天压减到40天。二是免申即享政策“智审快拨”。扩大免申即享的政策范围,全市免申即享政策865条,5天内可完成资金拨付,2023年以来,免申政策惠及企业超4000多家,下达奖励资金超8亿元。

  附件20

  泉州市南安市专项监督恶意职业索赔

  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市场监管领域特别是食品安全方面,职业打假人对食品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迫使企业和解,从而获得高额赔偿。恶意投诉举报和复议诉讼,对市场秩序、监管部门和法院的正常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部分中小企业因此陷入发展困境。南安市检察院开展整治恶意职业索赔专项监督活动,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保障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调查研究,厘清治理难题。一是清底数。恶意职业索赔呈现团伙化、年轻化趋势,手段多样、反侦查能力强,通过微信语音开会、印发教材等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恶意索赔人极少被刑事追责,市场主体深受困扰、经营压力倍增。南安市检察院扎实开展调查核实,先后走访市监局、司法局等行政机关20余次,全面摸清底数。二是问企需。南安市检察院联合市监局、工商联等部门组织开展“恶意索赔恶化营商环境情况”专题问卷调查,走访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344人次,了解掌握企业真实需求,从中发现市场主体反映遭遇恶意索赔的一批案件线索,占问卷调查反馈数的13%。三是多沟通。投诉举报平台无须实名制的现实情况,造成恶意职业索赔难认定、难处置,亟需形成整治合力。南安市检察院牵头联合法院、公安、市场监管、司法行政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推动齐抓共管、同向发力。

  (二)强化诉源治理,抓好精准监督。一是向市监局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市监局年均受理投诉举报上万件,因缺乏恶意职业索赔认定指引,造成大量恶意投诉举报件无法立案,耗费行政执法办案资源,企业迫于压力无奈进行和解赔偿,市场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干扰。南安市检察院依法向市监局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促成建立恶意投诉举报认定标准并制作行刑衔接移送标准和流程图,不予受理100件恶意投诉举报。二是向法院制发民事审判程序违法检察建议。详细梳理法院办理的90余件网络购物纠纷案件,针对法院未及时查询当事人涉案情况、认定普通消费者及不安全食品标准不一导致类案不同判的情形,依法制发检察建议书,促成法院加强当事人涉案查询力度、类案检索,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斩断恶意职业索赔惩罚性赔偿利益链条。三是向政务服务中心等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联合行政机关摸排投诉举报10次以上的人员2060名,筛选举报频次上千的人员样本,依法向12345政务服务中心、法院等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重点关注并仔细甄别恶意职业索赔人情况,促成依法处理。

  (三)强化综合履职,提升治理质效。一是依法打击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犯罪。联合多部门建立恶意职业索赔行刑衔接线索移送机制,细化认定标准。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敲诈勒索违法行为线索7件,公安立案后移送审查起诉1件,依法惩治恶意职业索赔犯罪行为。二是强化业务指导。联合市监局、工商联等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加强培训指导,先后组织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培训会7场次,对被集中投诉的行业、经营者开展行政指导,300多个市场主体接受培训指导,规范经营意识有效提升。三是推动全面开展监督。及时向泉州市检察院报告工作开展情况,推动泉州市检察院部署全面开展恶意职业索赔专项监督活动,形成监督合力,共破治理难题。

  三、取得成效

  南安市检察院践行综合履职,推动法院、行政机关等多方协作配合,为各类市场主体解难题、办实事,共同营造安商惠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附件21

  泉州市鲤城区打造“AI智能政务助手”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政务服务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4月,鲤城区打造“全速办”政务服务品牌,推出“AI智能政务助手”,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该平台于2023年12月上线公测,2024年1月底正式发布启动。

  二、主要做法

  (一)破解大白话,释放数据价值。鲤城“AI智能政务助手”融合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智能推理等自然人机交互技术,将用户的语音自动识别转化为文字,提取关键词,实现智能回复,若反馈的信息不够精准详细,在“猜你想办”模块还罗列了其他事项信息,实现智能推荐、用户自主服务,切实构建了“能听会答,有问必答”的服务平台。

  (二)完善知识库,夯实服务基石。为最大限度发挥“AI智能政务助手”智能知识库价值,鲤城区不断完善政务助手的智能知识库。一是构建全业务范围知识库。在归集各承办单位原有知识库的基础上,与“福建省网上办事指南”“区政策文件库”等建立知识互联互通,涵盖税务、医保、教育等39个部门知识,收录近3000项办事服务事项,输出大约10万条政务问答知识,覆盖高频知识量达上万条,建成了权威准确、标准统一的问答智能知识库。二是建立“大家来找茬”机制。印发《关于AI政务问答平台上线测试的通知》,面向全区15个业务受理部门、8个街道和办事群众近千人进行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高频事项办理问答和兼容性测试在内的上线测试。通过海量测试,结合各部门、广大市民的反馈和使用情况,不断优化“AI智能政务助手”的算法、性能、精准度和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群众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三是基于数据挖掘实时更新。AI智能政务助手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和处理文本、语音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学习和提高自身的问题解答能力,提高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智能化程度,从而真正实现“千人千面”。

  (三)扩展业务链,提升服务质效。鲤城区致力于最大限度发挥AI智能作用,着力打造综合性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一是一体式服务。政务助手涵盖政务服务、政务公开以及数智门牌三大板块,集纳智能咨询、办事指南、预约服务等功能。“政务服务”板块对接省网上办事大厅,涵盖8个服务模块;“政务公开”板块抓取区“政策文件库”数据,可查询相关政策内容;“数智门牌”板块则在“五级十五同”提升审批服务事项的覆盖度和精准度的前提下对146项高频事项分类,为用户沉浸式、情景式一件事服务。二是数智人服务。以海丝家族IP为原型,打造代表鲤城政府形象的虚拟政务数智人“全全”,创新交互式问答响应方式,让智能服务更温暖贴心。

  三、取得成效

  (一)政务咨询服务更加规范高效。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避免因工作人员差异化导致答复不一致情况,为政务服务人员分流了50%的业务咨询量,提升服务效率同时降低行政成本。

  (二)政务数据共享更加方便快捷。有效集成政府部门数据信息,实现数据规范采集、标准统一、实时更新、互联互通,全范围呈现政务服务各类信息。

  (三)智慧政府形象更加具有温度。实现7×24小时的在线咨询接待,切实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政府与群众的交互效率,自“AI智能政务助手”公测以来,共计1773访问人次,7727次访问对话,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享受到政务服务智能化改革的红利,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附件22

  三明市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一、案例背景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重要要求,着力解决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等问题,三明市探索“综合查一次”改革,推进“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精准施策”,切实减少检查频次,有效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以“三项措施”推动执法精准化。出台《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方案》,并复制推广11个县(市、区)全面实施;广泛征求群众、市场主体意见建议,梳理监管领域中常见、高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检查事项,公布“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动优化调整执法事项,集成各项执法资源。

  (二)以“三张清单”推动执法标准化。推出首批场景清单,将原先40个具体检查事项,综合成7个“综合查一次”事项,并逐项明确检查主体、事项、对象、方式等内容;针对不同场景,拟定检查程序、细化检查内容、梳理法律依据、制作文书指引,形成“一场景一执法规范清单”;发挥联动优势,对发现的问题形成结果处置清单,一次性告知检查对象。

  (三)以“三项融合”推动执法多元化。将“综合查一次”检查事项,有选择性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抽查;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赋能行政执法,如公安机关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公路货车治超非现场执法;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积极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避免“以罚代管”。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三明市已组织130个执法主体在农药经营、娱乐场所、渣土运输等11个领域开展“综合查一次”检查,累计有效减少涉企检查5392次。

  附件23

  三明市明溪县创新“侨易办”服务模式

  提升涉侨政务服务水平

  一、背景情况

  明溪是“福建内陆新侨乡”,全县出国人口1.4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2.3%,遍布意大利、匈牙利等86个国家和地区,侨眷侨属约5万人,被誉为“八闽旅欧第一县”。近年来,明溪县大力实施侨力回归、侨资回流、侨智回援“三侨回归”工程,海外侨胞侨企政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帮助侨胞侨企在境外就能办好“家乡事”,明溪县着力探索涉侨政务便利化改革,依托“互联网+”打造“侨易办”服务模式,通过创新“零距离”线上公证、推行不动产登记“跨境办”等做法,将“一趟不用跑”从国内向国外延伸,让华侨华人在“云端”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乡镇部门联动”,推动涉侨服务精准化。由侨联、公安、工信、工商等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分领域、分行业、分国别、分阶段向侨胞侨眷进行电话和现场问需,并安排专班成员主动加入华侨华人联络微信群,动态掌握侨胞侨眷最新需求和意见建议,通过“政务+侨务、政务+乡镇、政务+职能部门”协作联动,精准掌握华侨华人境外办事需求,为华侨华人提供更具个性、更加精准的量身定制服务。截至目前,中心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公布一批”的原则,累计发布22项个人和法人“侨易办”政务服务事项,涵盖教育、市场监管、不动产、公正等涉侨高频政务服务内容。

  二是突出“海内海外联通”,推动涉侨服务数字化。在境外,华人华侨可以借助微信、e签宝等第三方智慧平台实现远程业务咨询、材料审核、申请受理、身份核验等全流程环节远程“云端办”,推动政务服务增值扩容。在境内,按照“境内外同频、县乡一体、条抓块统”的原则,整合实体窗口、政务网格等载体,县乡同步设置涉侨事项“帮代办”工作人员,实现县乡集成联办、资源力量下沉,华人华侨既可以委托亲人朋友,也可以委托“侨易办”专窗工作人员代为办理,实现涉侨事项海内外通办。例如,身在意大利的华侨需要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只要有实名认证的国内手机号或者邮箱就随时可通过支付宝、电子签名app、网页链接等方式提出签署申请、上传申请材料,平台运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进行身份核实后,进行线上电子签署,登记部门免费邮寄送达证书,真正实现了“一趟不用跑”。

  三是突出“线上线下联合”,推动涉侨服务便利化。线上在明溪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侨易办”服务专栏,建立个人、企业专属服务栏目,精准推送涉侨政务服务事项及办事指南,并组建涉侨政务服务微信群,提供24小时业务咨询和预约。线下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公证处、社保中心、公安等单位设立“侨易办”专窗和分区,组建专业化队伍,择优选取驻窗人员、审批人员,向华侨华人提供“定期预约、延期办理、上门服务、委托帮办”等定制式服务,着力构建保姆式多元服务格局。例如,“侨易办”平台提前介入项目建设审批,乡镇部门联合发力,用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服务吸引旅居匈牙利华侨黄婷回明创业,总投资2.7亿元的欧起航电商直播及供应链基地建设项目签约落户明溪,并成为2023年省市重点项目,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仅花了76天的时间,其中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核发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至即办。

  三、取得成效

  一是以平台聚侨力。“侨易办”平台开通以来,累计接待来访侨胞侨眷1100余人次,受理涉及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等各类线上咨询1700余次,办结涉侨政务服务事项784件,为侨胞节省费用约1200余万元。

  二是以平台引侨资。“侨易办”平台有力融入县域招商引资,主动宣传扶持华侨回归兴业政策,推出“虚拟预审”、政策咨询项目审批帮代办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强化部门联合,按照压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的要求,做实侨胞返乡创业服务保障,通过平台招引侨资项目3个,涉侨投资超1亿元,推动归国华侨创办了朵朵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惠农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

  三是以平台汇侨智。“侨易办”平台工作人员加入华侨华人联络群,及时关注和掌握侨胞在外生产生活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搭建侨胞回归、侨智回援桥梁纽带,目前已有30名归国华侨担任村(社区)“两委”干部,13名归侨侨眷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关于建设发展新侨乡”等建议提案20余件,引导50余名归侨侨眷从事农业、电商和文旅康养等行业。

  附件24

  莆田市深化“多测合一”改革

  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一、背景情况

  为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测绘业务全覆盖、全程网办、全生命周期监管以及成果实时共享,提升测绘服务质量和行政审批效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莆田市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印发《莆田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实施细则》,全面放开测绘市场,全力优化平台功能,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取得了简化办事手续、共享数据资源、减轻企业负担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放开市场,激发市场活力。莆田市将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不动产预测绘、日照分析测量、规划指标核算等事项全部纳入“多测合一”范畴,进一步打破了测绘市场垄断,测绘中介机构经申请可实时进入中介机构名录库,无障碍承接业主委托,项目业主在“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测绘中介机构,市场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有效整合,优化流程环节。紧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分阶段工作,将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的选址测绘、土地勘测定界、拨地测量、首次登记宗地测量等整合为一个测绘事项;将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阶段的日照分析测量、规划放线、不动产预测绘等整合为一个测绘事项;将竣工验收和产权登记阶段的规划核实测量、绿地测量、人防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用地复核测量、不动产测绘等整合为一个测绘事项。每个阶段整合为一个综合性测绘业务,为项目业主自主选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或分阶段事项的测绘业务委托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实现了“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

  (三)数据赋能,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梳理与审批业务相关的所有测绘事项,分析全流程测绘成果数据生成情况,优化升级莆田市“多测合一”信息管理平台。自平台开通以来,共有454个工程建设测绘项目在平台上完成签收,2024年1-2月就有161个“多测合一”测绘项目在平台上进行办理,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办。通过数据赋能,打通测绘成果数据与业务部门专题信息间的壁垒,真正实现测绘成果共享互认,使项目审批按“容缺办理”模式变“串联”为“并联”,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测绘服务,降低了企业测绘成本,缩短了工程建设项目测绘时间,加快了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让建设单位享受便利化服务。

  (四)强化监管,提升测绘质效。莆田市不断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提高“多测合一”项目日常检查比例和频次,细化行业信用体系、执业记录等制度建设,以及设立举报投诉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反馈处理意见等举措,进一步规范测绘单位市场行为;同时,推行测绘成果质量终身负责制,提升测绘单位质量的责任主体意识,推动莆田市测绘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三、取得成效

  (一)测绘市场更有活力。目前莆田市已有101家测绘单位进驻名录库,建立的名录库进入及退出机制,方便了工程建设项目业主自主选择测绘中介机构,释放了测绘市场活力。

  (二)企业成本更加节省。以往项目业主委托开展竣工验收测量,主要测量工作有规划核实测量、绿地及管线测量、人防测量、房产测量等内容,需要与多家测绘单位签订多份合同,现在只需与一家测绘单位签订“多测合一”合同,合同总价格下降了约30%;而且不用对接多家测绘单位重复提交材料,省去了需多次测绘数据沟通解释、认可与衔接的时间成本。

  (三)市场监管更加到位。根据2023年开展的双随机检查结果,将成果质量不合格的3家测绘中介机构列入严重失信名单,退出测绘中介机构名录库,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进入,促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健康有序、服务优质高效的测绘市场环境。

  附件25

  莆田市城厢区打造国际陆港

  助力跨境电商创新发展

  一、背景情况

  莆田市城厢区在莆田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基础上优化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积极打造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国际陆港新平台——莆田国际陆港,初步构建以通道带动物流、以物流集聚产业的内外联通物流大通道。国际陆港作为莆田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重要载体,助力莆田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两年在商务部开展的综试区建设进展评估中获评“成效良好”,位居全国综试区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在“9610”模式基础上,拓展“9710”“9810”等新业务模式,企业通过“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完成货物集拼、订舱业务,同时办理报关、查验、放行、转关等全流程通关手续,后将货物直接运抵出境地口岸离境,为莆田市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更为全面、便利的服务,降低企业申报难度,加快海关审批,实现货物当日查验、当日放行的高效物流服务,通关时效提高80%,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

  (二)拓展多条货运航线。由跨境通、商务、海关、邮政等部门强势联动,合力开辟开通东南亚专线、美国专线、欧洲专线。2023年3月开通莆台集装箱班轮,有力促进莆台间的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推动跨境电商驶入发展快车道。对台海运跨境电商年操作量达3379标箱,比增66%,为做大主营业务注入新动能。

  (三)实施智慧转关货物直通模式。引进云途物流、中国邮政等跨境物流企业合作,同时协调省商务厅及两地海关、相关部门的支持,推进福厦两关跨境电商跨关区智慧转关业务,国际陆港上线应用电子关锁,实现福州厦门两地海关智能锁“一锁通用”,打通数据梗塞,并且实现全天候24小时业务办理,实现了跨关区物流运转便利,信息互通,货物通关时间节省12小时以上,进一步提高海关监管效能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此后莆田海关跨境货物可借力厦门海关丰富的通道“飞”往全球,建立“海陆空”物流通道体系。

  (四)建设线上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依托福建省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与海关跨境电商出口统一版进行对接,新搭建莆田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下设热点资讯功能、跨境电商备案管理、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通关申报、免征不退出口登记、跨境电商数据展示系统、公共服务及增值服务功能六大板块内容,便于企业对订单、运单、支付单、清单进行推送、申报和统一管理。与省内相较成熟的跨境电商合规化财税公司合作,研究跨境电商财税合规化解决方案,从单一的物流服务商向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商方向发展,服务更多莆田市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实现“合规化”运营。2020年至2023年,企业所得税核定户数累计达38家,居全省前列。

  (五)探索开展“党建+电商”新模式。莆田国际陆港依托城厢本土产业发展实际,利用现有场地,引进运营团队,建设新零售示范基地,深度融入“莆田优品”“城厢好物”等官方品牌推广,挖掘本地优质的供应链资源,探索开展“党建+电商”新模式,创新消费场景,依托基地展厅进行“线下”展销,助力本地产品更好地实现销售。联合多部门多次开展共建活动,被授牌“城厢区新零售示范基地”“城厢区惠企直播间”等称号,以党建引领推动企业快速成长,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取得成效

  目前,莆田国际陆港业务已涵盖9610、9710、9810、一般贸易进出口等多种外贸业态,平台已入驻跨境电商企业72家。以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海关监管代码:9610)业务为重点,累计通关跨境包裹超1218万件,通关货物货值超35亿元(其中,莆田国际陆港开港以来累计通关货物货值20.3亿元),4年来,监管中心的年通关贸易额从开始的2亿元增长至14.6亿元,业务量规模化增长。2024年1-3月,跨境电商通关业务量再创新高,通关货物货值近4.8亿元,比增49.89%,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附件26

  莆田市仙游县推行“全流程”司法介入机制

  助力“仙作”产业发展

  一、背景情况

  仙游工匠将国画艺术与雕刻技艺融入中国古典家具,造就了闻名全国的古典红木家具“仙作”品牌,在当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产业,拥有创新产品外观设计专利12000多项。为精准把握“仙作”企业需求,仙游县将司法工作及时介入“仙作”企业合同订立、履行和兑现全过程,推行“全流程”司法介入机制,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优质“组合拳”。

  二、主要做法

  (一)预防为主,提升企业订约能力。采取“风险评估、信息共享、联合治理”的模式,在抖音电商直播基地设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站和知识产权保护宣教基地,将法院、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特邀人民调解员等工作力量有机融合,依托基地开展法治体检、案例展示等普法宣传工作,打造知识产权党建活动阵地和专业审理法治教育基地。推行“互联网+”法治服务,搭建智慧法院法治服务“云平台”,实时汇聚“网上诉讼服务”“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闽政通诉讼服务”“道交一体化平台”“执行诉求管理系统”等多个服务平台数亿条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诉讼服务大数据辅助分析、管理、决策和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码通办”诉讼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引导“仙作”企业合规经营,识别、规避和预防各种法律风险,提升企业订立合同的能力。

  (二)汇聚合力,增强企业履约信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将“案件审理、专业鉴定评估、诉调对接”组合办理,实现涉“仙作”企业案件审理流程“无缝衔接”。在处理涉红木纠纷案件时,若买方对红木价值以及性质提出异议后,可由法院将涉案红木的生产工艺、产品标准交由红木行业协会专业人员进行鉴定评估,提出专业性建议,法院依照建议进行事实认定,并联合红木行业协会专业人员对争议进行调解,提高案件审判效率,增强红木产业专业化保护,提升企业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的信心。

  (三)创新执行,提高企业兑现利益。因企施策,精准发力,在执行“仙作”企业相关案件时,坚持善义文明执行理念,以“多和解,少强制执行”为原则,主动查询了解被执行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被执行人企业设置履行“宽限期”,谨慎使用强制执行措施。如综合评估案件当事人情况后,采取“活封”执行方案,促成执行和解,暂不冻结企业账户,由企业自行以合理价格出售“活封”后的红木家具,并将成交收入用以偿还债务,努力为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复兴解困、健康发展搭建平台、寻找机遇。

  三、取得成效

  通过实施“全流程”司法介入机制,“仙作”企业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涉诉纠纷调解率同比上升6.49%,平均审理天数仅33.42天,有效减少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涉红木企业执行案件同比减少2.46%,共执结涉企案件238件,执行到位金额1.15亿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013.81万元,营造了惠企安商的暖环境。2023年,仙游县首次上榜全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县榜单。

  附件27

  南平市创新建立“企呼我应”机制

  构建增值化为企服务新生态

  一、背景情况

  为了进一步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快速高效办理诉求件,南平市创新建立“企呼我应”机制,重点瞄准企业的痛点、堵点、难点,高效精准服务,对企业反映的诉求实行线上办、马上办、限时办、现场办的闭环服务模式,汇聚各方资源精准服务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周到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全天候政企沟通交流平台。依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企呼我应”线上线下服务平台。设置“企呼我应”服务窗口,“面对面”受理企业诉求;开设“968871”服务企业热线电话,专人24小时接听企业电话,全天候“点对点”受理企业诉求;在“掌上南平”APP和南平市人民政府网站“南平市企呼我应服务平台”专栏,企业可随时随地登录平台“键对键”提交诉求。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线上分办企业诉求;承办单位线上反馈办理情况;企业可登录平台在线评价办理情况,实现企业诉求件的分办、办理结果反馈和评价全部线上操作,提高服务时效。

  (二)创新全流程闭环管理服务机制。组建项目建设、金融、税务、法律、科技、商务、物流、人才用工等8大服务团,由承办的服务团牵头单位“一个口子”面对企业,整合有关单位力量,合力服务企业,有效解决部门间信息不对称、各自为战的问题。实行“企业开单—服务平台派单—服务团接单—企业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对企业在平台反馈的诉求,能当场办理的事项马上办理;对简单的事项即收即办、当天回复;对复杂且无法马上办理的事项,通过平台分办,明确要求限时办结:咨询事项须在2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建议类事项须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对投诉和求助类事项须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对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向企业解释,争取企业的理解。

  (三)健全全方位跟踪问效监管体系。对所有诉求件实行一案一卡,详细记录并跟踪诉求件的办理情况,对企业不满意的诉求件实行复核督办,直至问题解决、销号。健全定期评议机制,建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组成的评议代表库,每季度抽取代表召开企业诉求件办理情况评议会议,对企业不满意的和复杂的企业诉求件、投诉件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集中评议,有针对性地评议重点诉求件办理情况。

  三、取得成效

  “企呼我应”机制建立以来,累计共收到358家企业反映的400件各类诉求,其中:在线解答的简易问题92件,按规定流程办理的诉求件308件,已办结290件,正在办理18件。对已办结的诉求件,企业满意度达99.6%,企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

  附件28

  南平市打造“绿色产业创新平台”

  以“四链”融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背景情况

  福建省南平市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以“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产业体检”,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并绘制产业创新链图谱,为产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方案,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核心技术领先,数据基座扎实。平台以国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OpenKS为技术支撑,围绕南平“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和“3+4+5”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服务团队+专家智库”方式,绘制产业创新链图谱并精准挂接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要素,融入本地政务数据并对接全球专利及全国企业、人才、政策资讯库,构建所有权归属南平的地方特色数据资产,夯实对市场主体智能化分析服务的数据基础。

  (二)线上线下结合,行业专家支撑。聚焦企业需求,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线上开发“看产业、找技术、搜人才、配资金”等功能,推动产业与要素资源快速连接,解决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线下每一条产业链配备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和专家智库支撑,其中通过专业的行业研究机构梳理产业链节点,通过专家系统研判关键技术的难点堵点。

  (三)四链深度融合,要素同向发力。通过对不同产业设置“体检指标”方式,推动产业、创新、人才、资金等要素同向发力,综合开展企业服务。在产业方面,利用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拓链”智能决策模型对产业图谱进行全面分析,定位产业链条缺失、薄弱环节,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技术创新等多维度提出解决方案,为本地产业发展精准推荐优质靶向企业,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发展壮大。在技术方面,利用行业大数据挖掘出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有针对性地策划生成科技创新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并针对企业提出的个性化技术需求进行智能评估,并自动推荐相关的单位和专家,高效进行技术攻关。在人才方面,基于企业实际需求,成功引入福州大学人才团队进行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人才评价模型进行精准匹配,筛选适合企业的人才,为企业精准推荐高端人才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难题。在资金方面,平台汇聚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流向,为政策资金精准投放提供辅助决策,通过线上收集和线下确认企业的资金需求,撮合推荐科技金融产品和科技股权基金,切实提高企业的资金获得率。

  三、取得成效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实施以来,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绿色产业体检成果运用成效显著。一是实现“产业链”高效赋能。助推全市招引签约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92个、总投资875.1亿元。二是实现“创新链”有效嫁接。共挖掘关键共性技术101项,形成“急用先行”“重点产业”“前沿技术”技术攻关需求42项。三是实现“人才链”精准导入。为全市438家企业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484人,在重点产业上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解决企业发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难题。四是实现“资金链”深度融合。累计为367家企业提供“科特贷”等信贷支持15.5亿元,帮助企业实现股权融资14.48亿元。

  附件29

  南平市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力

  闽江航运开启“通江达海”新时代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闽江航运发展,在擘画福州“3820”工程时,提出依托闽江流域,实施跨江面海发展规划,重视港口建设,建成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为恢复闽江航运盛景,推动我省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构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沿江百姓的夙愿,南平市交通运输局紧抓发展机遇,高位联合推动,全力攻坚提速,推动闽江复航发展。随着闽江干流“黄金水道”的复航,开启了新的山门、打开了新的入海通道,拓宽了南平的招商领域,如今南平港货物量已突破7万吨,拉开了福建集装箱江海联运序幕。

  二、主要做法

  (一)高位推动,全面激活营商内生动力。一是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在省交通运输厅指导下,南平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级牵头、行业主导、市县协同三级联动机制,制定航道整治、码头建设、船队组建“三个清单”,坚持全流域规划、高标准建设、一体化推进。二是成立三地协调机构。积极落实“3820”战略工程,与福州、宁德两地签订三地市闽江航运发展协调机构,签订闽江流域航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13个平台和十大协作项目建设,在市场开发、航线优化、航道整治等方面加强统筹协作,推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

  (二)主动靠前,全力提升营商服务质效。一是出台扶持政策。出台物流企业减税退税、贷款贴息及航线运费补贴等7项交通行业优惠政策,免收南平港出发的货物滞箱费和库堆场使用费,在马尾港的航运班轮实行优先靠泊、优先装卸、优先堆存。二是优化审批服务。交通运输窗口“最多跑一趟”、全流程网办、四星及以上事项占比均达100%,即办件占比77.8%,减时限比率91.5%,事项便利优化程度全省排名均靠前。如《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审批法定办理时限为20天,已压缩至3天办结,压缩率达到85%。

  (三)合力联动,助力水运营商环境发展。一是开展货源组织。在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成本是最低的,据统计,水运单位换算周转量能耗约为铁路的1/3,公路的1/6。针对水路运输特点,积极组织航运、码头、供应链公司主动对接周边工厂开展货源组织,指导航运、码头、供应链公司为客户简化集装箱运输流程,有效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水路运输逐步赢得了市场认可。二是加密航运班次。加密武夷1号、武夷2号班轮航次,结合水口过闸能力做到“能载尽载”,提高周转效率,同时积极做好工业园区两艘千吨级集装箱货轮投入使用的审批服务工作,两艘货轮的下水投产将显著提高闽江航运运力和集装箱周转率。三是解决运营卡脖子问题。协调福建水口发电集团调整船闸运行模式,开闸时间由原先的周一至周六白天开放6.5小时调整为周一至周日全时段开闸,有力保障船舶通航顺畅;同时针对集装箱箱期易超期问题,配合本地物流企业,积极对接船东公司,将南平港作为目的港,纳入航线网络布局,目前已完成中谷集装箱落地,有效降低客户用箱期问题。

  三、取得成效

  (一)增密度提营商效率。优化生产组织,扩展货源渠道,强化效率分析,推行按需排班、按类分堆等举措,提高集装箱班轮航线密度,充分释放港口产能。补贴航运公司82.74万元,有效降低了水运成本,让货主通过水路运输享受到了最优惠的运价。截至2月26日,2024年南平港区泊位开集装箱班轮46航次,运载集装箱888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万吨,超一季度预期目标,实现开门红。

  (二)强韧性提营商动能。港口码头12号泊位建设及港后配套序时推进,新增3栋码头物流仓库,增设樟湖库区大桥等桥梁防碰撞设施,新建千吨级船舶5艘,升级装卸工艺,保障作业效率。双向运输重、空柜比例由开港时的1:1增至6:1,船舶装卸效率提高20%,翻箱率减少10%,平均在港作业时长减少20%。

  (三)优服务提营商质量。关注供应链上下游供需,统筹全物流链服务保障,延续闽江航运补贴政策,协同开展千吨级船舶通航、江海直达船型研究,开通港口经营许可证办理等绿色通道,开展企业大走访、大调研,量身定制“公铁水”多式联运方案,目前已与7家企业签订船运协议。

  附件30

  龙岩市依法惩治和预防民企内部人员职务犯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一、背景情况

  民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受贿等侵害企业利益问题,不仅影响企业发展,也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龙岩市检察机关以涉企办案中心为依托,依法惩治影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职务犯罪,延伸职能促进民营企业健全内部反腐机制,帮助民营企业去疴除弊、完善内部治理。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部门联动,提升案件办理质效。一方面,加强检察机关内部上下联动,一体办案。龙岩市检察院推动建立检察环节涉企刑事案件统一管理机制,成立涉企案件办理中心,指导各基层检察院办理涉企案件。另一方面,加强纵向沟通协作。发挥诉前主导作用,用好引导取证、退回补充侦查、自行侦查等措施,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证据收集的引导。密切公检协作,强化证据收集梳理,对涉及阴阳合同、冒领配额、票货分离、夹带私货等隐蔽性强的证据,以及境外证据的收集,注重从证人证言入手,比对公司账目与市场行情差异,形成完整证据锁链,精准认定犯罪数额,实现有效打击。

  (二)灵活运用政策,强化追赃挽损成效。坚持追赃挽损与履职办案相结合,调整办案思维,灵活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督促引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退赃退赔,帮助被害企业挽回损失。注重依法提出财产刑方面的量刑建议,加大对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依法保护被害企业合法权益。新罗区院审查起诉某民营企业高管职务侵占案,对协助追缴赃款的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对全额退赃退赔的嫌疑人从宽从轻提出量刑建议,成功冻结嫌疑人87个基金股票账户、31处房产、6000余万元现金赃款,扣押关联账户近600个,最大限度挽回被害公司损失。

  (三)延伸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坚持依法能动履职,摒弃就案办案思想,延伸办案触角,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发展。针对办案过程中发现的企业内部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促进源头治理,帮助企业找准症结,堵住资金安全漏洞,消除隐患。开展法治服务进民营企业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内部员工法治教育,对人财物和基建、采购、销售等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员实施财务审核、检查、审计,及时发现和预防违法犯罪问题。加强检企沟通,联合工商联开展“检护民企·共襄发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通过典型案例讲解、观看专题片等形式,加大以案释法力度,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加强合规建设,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三、取得成效

  通过办案一体化机制,2023年以来,龙岩市检察机关共审查起诉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职务犯罪案件18件20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附件31

  龙岩市深化“法院+工会”联动

  源头治理劳动争议

  一、背景情况

  龙岩中心城市企业、工厂数量众多,仅龙州工业园区、龙雁经济开发区就有443家企业,职工9700余人,加之近年来平台经济蓬勃发展,辖区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企业、劳动者司法需求均大幅上升。龙岩中院传承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市总工会、人社局等单位联合共建“驿站枫桥”,探索运用“法院+工会”解纷新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二、主要做法

  (一)资源聚合,一体化协同扩宽共建共治维度。一是联动会诊防“欲病”。与市总工会、人社局围绕劳动争议纠纷上诉发改率高、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裁决提起诉讼等问题开展调研,深入分析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症结,定期摸排劳动纠纷领域风险隐患,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使矛盾纠纷事后化解向事前预防延伸。二是合作搭台治“未病”。联合市总工会、人社局、司法局成立龙岩市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协同中心,设置职工法援室、调解工作室、法官工作室、劳动仲裁庭、劳动法庭,明确成员单位职责清单,明晰“两庭三室”运行机制,专班统筹、专项推进、专人进驻,将各单位优势聚合至中心阵地,打造企业与职工维权解纷一体化基地。中心成立以来,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0余件,诉前化解98件,追回劳动报酬50余万元,平均周期从原来的约90天缩短至28天。三是协同建制消“新病”。与共建单位签订“驿站枫桥”一体化暖“新”维权合作协议,联合全市17家单位建立资源共享、纠纷共解框架协作机制,构建一体化“驿站枫桥”维权服务体系,有效破解劳动关系认定难、讨薪难,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二)力量融合,一站式服务提增权益保障温度。一是驿站服务“点对点”。依托市总工会“驿站枫桥”,辐射全市设立68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以中心城区“10分钟工会服务圈”为枢纽,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实现“小事不出驿站、维权就在驿站”。受理劳动争议咨询77件,调解成功37件,涉案金额18万元。二是团队服务“面对面”。各共建单位发挥人才优势,共同组建法律志愿者帮帮团、律师帮帮团、法治体检帮帮团,定期上门到站接受咨询、开展宣讲,及时回应每个站点、每个劳动者司法需求,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三是定制服务“单对单”。争取工会专项补助、“以奖代补”等资金,各共建单位提供经费支持,探索中心签约律所购买服务,聘用专职公益律师轮值担任法援律师,广泛融合村居法官、代表委员、调解员、公职律师等多元解纷力量,为有维权需要的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申请、纠纷解决方案等个性化帮助,共办理劳动者法律援助案件14件66人次。

  (三)功能整合,一揽子解纷加快调裁分流速度。一是中心集约分流。完善一站分流程序,中心登记涉诉纠纷案件,对可即时解决的就地化解,对一时无法解决的依诉求类型分流、转办。建立重大纠纷联调机制,由中心统筹调度重大疑难、系列性劳动纠纷,并通过工会介入、劳动监察执法等辅助查清事实、督促加快纠纷解决。二是“三室”分级解纷。建立驿站简易调解、中心快速调处、裁前或诉前专业调解分层过滤解纷机制,由驿站法律服务人员对片区矛盾纠纷即时办、现场办,驿站无法调解的由中心调解工作室内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快速调处,法官工作室法官提前介入指导,加强劳动法律法规业务培训。建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及时赋予调解组织调解协议效力。对系列性劳动纠纷探索“示范诉讼+委派调解”制度,选取典型案例先行裁判,并以示范判决结果指导推进批量纠纷化解。三是“两庭”快立快办。建立劳动法庭(仲裁庭)便捷审理、裁审衔接机制,对经诉前调解无果的案件,原则先由中心劳动仲裁庭仲裁前置,对不服仲裁裁决及依法可直接向法院诉讼的劳动纠纷案件,由劳动法庭立案受理、快速审理,实现快立、快裁、快审、快结。

  (四)措施综合,一条线贯通提升维权服务精度。一是精心线上服务。借助“龙岩工会e家人”等线上服务平台,开设法律服务“远程呼叫”模块及“一键求助”法律热线,公布村居法官服务信息,将“调”再向前延伸,让劳动者“一趟不用跑”,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24小时不打烊、矛盾纠纷不转移、维权服务不断线。二是精细治理网格。扩大源头精治“朋友圈”,将市公安局、检察院、律协、邮政等纳入“驿站枫桥”共建签约单位,延伸法律服务驿站至县区;对接市区诉源治理中心,吸纳基层治理网格调解员等解纷力量,织密服务网点,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横纵贯通源头治理网格。三是精进裁判引领。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常态化深入园区、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增强企业和职工法律意识。强化裁判引领,系统梳理劳动争议案件裁判要旨,以发布典型案例、组织旁听庭审等形式,便利企业及劳动者形成裁判预期,助推纠纷源头化解。

  三、取得成效

  龙岩法院深化“法院+工会”联动,推动“一体化协同、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纷、一条线贯通”,实现“预、调、裁、审”全链条劳动争议预防调处化解,做深做实劳动争议源头治理,形成了龙岩特色的“驿站枫桥”新实践,2023年,全市法院指导调解新业态劳动争议100余起,调解成功新业态劳动者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维权纠纷6起,为新业态劳动者挽回经济利益44.5万元,使劳动纠纷调解在早期、化解在局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附件32

  宁德市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

  赋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宁德市知识产权创造加快发展,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增幅常年保持全省前列。然而,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一些专利重申请轻实施,成了锁在抽屉里的“沉睡专利”,有的甚至错过“价值窗口期”导致科研成果贬值。宁德市着眼促进专利实施和运用,全面优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促使科研成果与产业化需求相结合,有效赋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专业化辅导,挖掘“知”的潜力。探索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价值发现机制,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一对一”帮扶创新主体,精准把脉创新瓶颈和专利需求。深入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在钠离子电池、电解水制氢、电动船舶等关键技术突破上开展专利导航服务,形成专利导航报告及微导航报告,帮助新能源、机械、医药等重点创新主体进一步理清专利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为精准供需对接奠定基础。走访高校院所,梳理盘活存量专利,及时掌握一线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向,挖掘有潜力的成果,引导高校将专利申请从结题验收、职称评定等课题需求向市场需求转变,拓展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

  (二)突出市场化运营,释放“产”的价值。加强政策引导,出台《宁德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3项专利激励政策,建立高校专利许可及企业引进高校专利奖补制度、专利质押融资贴息制度等,对符合条件的专利许可、转让、质押予以补贴补助,对促进专利价值实现的突出企业在评奖评优上予以倾斜,增强专利转化运用的主体意愿。优化交易服务,在全市全覆盖建设市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4个,聚焦科技型企业,推送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等服务,助推专利价值最大化。通过鼓励和引导,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3家单位入选省级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登记金额突破3亿元。

  (三)突出产业化发展,加快“用”的落地。一方面,聚焦产业关键技术专利布局加速专利授权,为专利争取更多的“价值窗口期”。2023年,为全市新能源相关的1973件专利申请提速,增量同比增长135.4%,授权通过率超91%,授权时限提速达90%。另一方面,结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引导企业创建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和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提高专利对产品和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三、取得成效

  知识产权的有效转化运用,进一步释放创新创造动能。一是专利申请更加聚焦经济发展需要。2023年全市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12098件,占全省申请总量超过七成,其中占比最高的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连续4年全省第一,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二是产业创新力有效提升。专利产品备案从2022年的80件增长至2023年的668件,同比增长735%;全市新增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8家;新增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2项;3项专利进入2023年福建省专利奖拟奖励项目公示;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荣获“欧洲发明家奖”,这是我省首次获得、也是我国自2010年来首次获得该奖项。三是新质生产力全面孵化。通过专利导航和研发运用,支持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专利布局56项,促成10个研发项目立项、5个产品投产,推动多个海内外投资项目立项,加速打开海内外市场。

  附件33

  宁德市蕉城区创新“三三”工作法

  破解基层政务“末梢困境”

  一、背景描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蕉城区行管委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推出“三三”工作法,着力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扎扎实实为企业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破解基层政务“末梢困境”。

  二、具体做法

  (一)打破部门壁垒,以“三聚三通”促进融合共享。一是“一码”整合资源。打造“‘蕉’立办、您放心”政务服务一码通数字化平台,集成蕉城区1523项审批服务事项于一码,全面覆盖全区各村(社区)及车站、码头、风景区,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办理医社保缴费等业务,实现群众办事“一码通行”。二是“一图”精准导航。在全市首创区、乡镇、村三级电子“政务地图”,共收录全区政务服务中心、16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318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 、22个E政务自助服务网点等政务服务资源,做到基层政务服务业务事项、办事场所等资源,查得到、找得到、就近办。三是“一平台”连通群众。在政务大厅打造一个“远程视频政务平台”,由服务专员及时接转企业群众的诉求及材料,提供办事接待、政策咨询、洽谈交流、帮办代办、部门协调联动等“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使企业、群众从“找多部门”转变为“找一个平台”,切实当好企业群众的“联络员”“服务员”“护航员”。

  (二)创新服务场景,以“三进三促”推动提质增效。一是进园区促发展。设立全市首个工业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依托远程视频、“蕉立办、您放心”一码通数字化平台、e政务、帮代办团队,推行“一窗办”“自助办”“网上办”“帮代办”“上门办”模式,实现企业需求“园区综合受理、分转部门审批、快递服务送达”,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二是进乡村促振兴。全面推进村级政务服务“红色代办”工作。乡村便民服务站收集群众需求,根据需求及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深入海岛和偏远山村集中主动上门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帮办代办及打包办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关口前移、县乡村三级联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进企业促投产。开设企业一站式服务专区。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模式,为来蕉在蕉投资创业企业提供咨询引导、政策宣传、项目审批、业务辅导等服务,截至目前,为32个项目提供全程帮办服务。

  (三)构建协同机制,以“三强三抓”保障稳定常态。一是强组织抓落实,多次下沉基层走访指导。行管委领导班子多次带队下沉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通过组织部门召开窗口审批服务质效工作会议,强化内部沟通、协调,定期交流办件情况,并就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交流探讨,形成工作“拳头”合力,推进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强机制抓保障,印发规范建设指导手册。编制《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指导手册》及《蕉城区工业园区服务指南》,围绕网办平台操作流程、审批服务事项流程图、申请材料等要素,为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及园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指引。三是强基础抓规范,开展便民业务培训会议。组织全区16个乡镇(街道)便民中心、园区工作站窗口工作人员及企业经办人开展业务培训,对“蕉立办、您放心”政务服务一码通数字化平台、远程视频平台、e政务自助设备操作流程和服务模式进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水平。

  三、取得成效

  蕉城区行管委进乡村、进企业、进园区行动,为企业、群众解决了一批难题、办了一批实事。共开展服务106批次,为4620名群众提供咨询、受理、送证等服务。为各类民营企业提供咨询帮办19.71万次,服务重点项目65个,研究解决企业办事堵点问题53个,企业、群众对基层政务服务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附件34

  宁德市周宁县“文旅+金融”深度融合

  促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周宁县以创建全国避暑康养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度融合“文旅+金融”,不断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市场主体提振、文旅消费提质,打造有景、有鲤(礼)、有味、有绿、有养(氧)的全域旅游大格局,为全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重点项目,激活内生动力。补短板、强弱项,包装升级有产业基础的重点文旅项目,在技术、人才、政策、融贷等方面优先支持,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获得率,推动项目培育孵化、落地建设。建立了周宁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周宁县“三库”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库,总投资额达30多亿元,已开工文旅重点项目5个,完成累计投资额10多亿元。

  (二)强化要素保障,助力产业发展。搭建“担保平台”(国企周宁云上投资担保公司),成立周宁县云煌农村资产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将茶山、园地、民宿等与文旅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列入“担保平台”流转,先后出台“果蔬贷”“民宿贷”“福村贷”“山茶贷”等系列产品,配套制定“乡村振兴古厝民宿贷”“茶企厂房贷”等产品管理办法,将洋中村、苏家山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列入121个金融信用村名录。通过强化要素保障,破解文旅企业融资难题。

  (三)深化政银企对话,共促全面振兴。坚持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帮助文旅企业对接中国工商银行周宁支行、邮储银行周宁支行等5家银行,发改、财政等10多个政府部门,直面文旅企业难点、痛点,摸排、梳理涉及文旅项目、企业需求清单,融合“一村、一品、一特色”,推广“小水滴”标准贷业务产品,为文旅企业开通信贷绿色通道,从贷款申请、额度、手续、利率等方面提供便利,先后为溪口村露营基地、云上揽山民宿、莲地村红色旅游等20多个综合性旅游项目“牵线搭桥”,获得融贷资金3亿多元。

  三、取得成效

  (一)品牌创建有亮点。周宁县获评“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农村四好公路”等国家级称号;七步镇成功创建“全域生态旅游小镇”;苏家山、后洋等16个村成功创建“市级金牌旅游村”。

  (二)服务企业有创新。深化政企银对接交流,先后帮助10多家文旅企业开展政银企对接,如“花鲤小镇”花卉项目、美闽房车服务运营中心等重点项目先后获得融资贷款2亿多元,发放“果蔬贷”“民宿贷”“旅企厂房抵押贷”等共计650多笔1亿多元。有效破解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瓶颈性问题。

  (三)产业发展有突破。先后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文旅企业560多家,总产值超过16亿元;新增农旅、林旅综合开发项目100余个,向山兰园、延周百合、天蓝蓝等花卉农业优质基地成为热门观光目的地;2023年,全县累计吸引国内旅游人数552.28万人次,同比增长47.1%,旅游收入达38.06亿元,同比增长57.4%。

  附件35

  平潭综合实验区推行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

  一、背景情况

  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2023年10月19日,在公安部和福建省直有关部门支持下,平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的地区,依托接口数据交互,实现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为台胞在岚投资兴业提供便利。

  二、主要做法

  (一)智能填报,申办便利化。通过嵌入公安标准地址库及经营范围规范库、智能生成集群注册住所、支持人员勾选复制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一键勾选”;增设数据及字段格式验证功能,智能识别股东、组织架构、身份证件等信息,即时提示错误,实现“一键核验”;支持自主选择搭配需申办的业务及模式,相关表单随之调整,满足台胞多样化开办需求,实现“一键填报”。

  (二)一站服务,流程电子化。整合业务表单,“登录一网、填报一次”,可同时办理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医社保、公积金等开办全环节,信息精准推送至各部门,实现“一网通办”。优化实名认证环节,坚持“一(申报)号一人一认证”的原则,相关人员在线进行身份认证+真实意愿确认+电子签名即可,办件结果免费邮寄送达,实现“一趟不用跑”。

  (三)在线存储,档案数字化。根据企业类型、组织架构及填报信息,自动生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全套开办材料,嵌入相关人员身份证件及电子签名,实现“一纸不交”。所有申请信息(含实名认证信息)及材料,均作为数字档案通过政务云存储备份、利用,免去二次数字化加工,支持申请人随时随地在线查阅、下载,减少档案管理压力,实现“一企一档”。

  三、取得成效

  改革有效解决传统跑办模式各种难题:一是自动生成申请材料解决“填写难”问题;二是部门间数据实时精准推送解决“多头跑”问题;三是远程身份认证解决“签字难”“排队长”问题;四是数字档案归集解决纸质档案“保管难”问题,实现“一纸不交、一趟不跑、一企一档”,让台资企业享受和大陆企业“刷脸办照”的同等便利。

(责任编辑:chaifeier)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