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计划(2024—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4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计划
(2024—2025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会展业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会展业在推动产业强市、促进经贸合作、提高消费能级、提升城市影响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产业强市目标,加快推进“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展产融合布局,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上下游产业链紧密合作,加速品牌展、特色展、规模展集聚,不断优化会展业发展生态,持续提升会展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在服务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双向开放枢纽,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会展名城,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南京会展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消费和贸易促进功能凸显,综合带动效应增强,形成优质高效、配置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会展产业新生态。
(一)会展规模效益持续扩大。到2025年,全市举办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展览、会议项目1000个。全市专业场馆展会展出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3万平方米(含)规模以上展会展出总面积120万平方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展览项目1个、会议项目1个。建设5个服务产业发展高水平展产平台。
(二)会展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主体,展览场馆运营能力稳步提升,会展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到2025年,实现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领军会展企业5家,规模以上优质会展企业50家。
(三)会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组织认证的展会项目超过8个,纳入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统计的国际会议超过15个。
(四)会展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动会展业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升级,支持研发会展新经济孵化器、加速器,培育会展经济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内外联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圈。到2025年,力争展会嵌入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首展、首秀、首发活动100场。运用数字新技术服务展会项目数量超过50个。
(五)会展名城影响力提升。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塑造会展名城发展氛围,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会展业发展新高地。到2025年,广泛利用国际国内对外交流渠道及经贸平台,开展南京会展推介活动20场次。
(六)展产城融合更加紧密。鼓励产业功能区创新会展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举办与主导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品牌会展活动。到2025年,落实“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打造展产融合品牌展会项目10个。
三、主要任务
(一)高水平服务国家战略
1.打造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水平展览和会议项目。精心举办“中国南京金秋经贸”展览项目,高质量服务“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会议项目。积极招引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高水平展会项目,努力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水平。〔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外办、市台办、市地铁集团、市新工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2.建设5个服务产业发展高水平展产平台。精心培育符合南京市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的优质本地展会品牌,努力搭建开放层次更高、辐射带动更强的重要会展平台。〔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地铁集团、市新工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二)助推展产融合发展
3.推进“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展产融合布局。深入推进《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大力度促进孵化、培育、壮大符合南京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展会项目,发挥展会平台经济强链、补链、延链赋能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与优质资源,推动会展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上下游贯通、全产业价值链融合的展产发展格局。由全市17个集群强链工作专班(8个先进制造业工作专班和9个现代服务业工作专班)牵头,联动部门、产业链匹配度较高的区、开发区(园区)共同推进“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引导,调整资金扶持方式,融合区域和行业资源,培育一批关注度高、参与性强的综合性本土展会,举办与主导产业契合度高的品牌会展活动,招引相关产业题材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展会项目落地南京。鼓励展会同期举办配对洽谈、产业推介、产业招商、项目推广等多种形式招商活动,鼓励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首展、首秀、首发嵌入展会,释放展会投资贸易促进带动力。〔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工信局、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投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新工集团、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4.加速文商旅体康展会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贸易”一体化,搭建“会展+产业+商贸”会客厅平台,立足南京特色文商旅体康展会资源,以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发挥会、展、节、演、赛的相互带动作用。拓展“会展+”边界,营造会展IP,积极培育山水风光、非遗制作、度假休闲、生态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新场景、新应用、新项目,发挥多元融合交流平台效应。指导会展场馆与商业综合体、电商平台、文体场馆等紧密合作,强化会展商贸常年展示交易功能,建立商贸商圈、文体商圈、会展商圈三圈融合发展格局,加速促进展城融合。〔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投促局、市体育局、市新工集团、市广电集团、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三)促进会展业开放合作
5.加大“引进来”力度。鼓励支持南京会展业市场主体与国际性组织和国际知名会展机构开展交流合作,申请相关展会项目认证。鼓励南京会展机构组织,发起或加入国际、国内行业性跨区域合作组织,开展标准共建、资质互认、区域合作行动。充分挖掘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聚优势资源,鼓励支持举办市场化大型国际高端专业展会。鼓励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方式,与国际知名会展机构开展合作。〔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文旅局、市投促局、市外办、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6.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会展市场和资源,鼓励南京会展机构、企业赴境外办展参展,带动我市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南京会展品牌国际知名度。支持会展企业建立海外联络机构和营销网络。〔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投促局、市外办、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7.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挖掘城市形象亮点,营造城市会展业融合发展氛围,策划会展整体宣传推广计划。运用多渠道、多层级、多形式媒体平台,实施南京会展业整体形象宣传。聚焦展会项目,把握发展趋势,紧跟行业风向,关注赛道机会,进行展会宣传服务,扩大展会品牌影响。加强与国际会展智库合作,与国际会议研究及培训中心开展会展新业态领域研究,推动南京会展模式对外输出,扩大南京会展业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广电集团、市报业传媒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四)构建会展发展新生态
8.支持绿色生态会展。鼓励开展绿色搭建、绿色认证、绿电办展,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内外联动的绿色低碳会展发展生态圈。〔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9.推进数智创新会展。积极推进“智慧场馆”建设,鼓励展会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虚拟现实、短视频、直播等新手段,创新展会形态,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采取数字新技术服务办展,提升“云上会展”线上线下融合会展平台服务能级。整合会展服务功能,搭建集展会服务、餐饮、住宿、旅游等为一体、全产业链多模块会展综合数字服务平台。培育新兴展览,鼓励在细分领域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展会项目。〔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广电集团、市报业传媒集团、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10.持续优化会展营商环境。完善具有南京特色的会展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宁企通”等数字化便利措施,开展不见面申报、无纸化审核。持续强化会展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展会展大数据分析,不断提升会展场馆精细化管理运营水平。健全会展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优化配置安保资源。完善会展信用体系,建立“黑白名单”机制,引导场馆运营方、会展主办方、搭建商、参展商等诚信办展参展。〔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办、市数据局、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五)构建全域协同发展布局
11.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创建“名馆地标”。积极打造现代化智慧展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精细化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一流专业会展场馆。至2025年,展览总面积200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含)以上规模展会项目总面积110万平方米,举办UFI等国际组织认证展会项目6个,实现场馆利用率和展会品牌等会展经济发展绩效综合指标达优。(责任单位:河西国资集团、建邺区政府)
12.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建设“展产融合多元化会展平台”。助力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旅游休闲、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优质品牌展会。围绕时尚品鉴、智慧体验、文化创意、特色空间等需求,深化“会展+文旅”,建设综合性会展旅游目的地。至2025年,在场馆利用率保持全国领先的基础上,实现展览总面积110万平方米,3万平方米(含)以上规模展会项目总面积10万平方米,举办UFI等国际组织认证展会项目2个。(责任单位:市旅游集团、玄武区政府)
13.发展特色会展区打造区域性“展产融合标杆”。结合江北新区、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大校场片区等特色会展区位优势,推进会展经济与自贸片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举办符合区内产业发展定位的展览和高端会议项目。(责任单位:秦淮区政府、江宁区政府、溧水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南部新城管委会)
14.创新多点协同办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南京会展场馆各自特色,合理调配资源,强化会展展览场馆间协作,探索布局多场馆协同办展新模式,共同承接超大规模展会项目。(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玄武区政府、秦淮区政府、建邺区政府、江宁区政府、溧水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南部新城管委会)
(六)规范整合市场筑牢根基
15.提升会展业市场化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原则,保障市场竞争公平有序。遵循会展业市场属性,依据《南京市会展业管理办法》《南京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完善市场化发展体制模式,建立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壮大专业优质会展企业群体。加大对市场化会展项目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16.做强“龙头企”、做大“龙头展”。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南京本地会展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收购、重组、参股等形式整合资源,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场馆的大型展览集团。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股权合作、业务协同等市场化方式,打造会展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建设融合会展经济业态、创新多元化经营的新型会展产业示范园区。做强做大一批规模大、行业认可度高的本地会展品牌项目。积极争取国内外现有品牌展会落地南京。对新引进的世界商展百强项目、新引进的全国展览百强项目、新引进的且连续举办三届的国际会议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投促局、市国资委、市新工集团、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各开发区(园区)〕
17.加强会展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会展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鼓励南京高校设立会展专业,创建会展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会展业管理中高级人才来南京创业。积极开展会展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在全市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素质过硬的会展人才队伍。建立高层次会展人才数据库,对高精尖会展人才在工作就业、户籍管理、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相应配套政策。〔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房产局、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各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各开发区(园区)〕
(七)打造会展商圈国际地标
18.高水平规划运营会展场馆。鼓励展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会展+”片区规划建设。顺应会展链条化、融合式发展趋势,对标国内外会展业先进城市,坚持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加快推进会展现代化场馆规划运营,全面提升南京承接大型品牌展会的软硬件能力。(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委、市商务局)
19.健全完善会展综合配套。强化会展核心区、特色区周边交通、物流、餐饮、住宿、商贸、文旅等配套设施建设。鼓励会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场馆周边集群发展。加强专业展馆与酒店、商贸中心、景点、交通等一体联动,形成完整、优质、高效服务链。(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旅游集团、河西国资集团、玄武区政府、秦淮区政府、建邺区政府、江宁区政府、溧水区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南部新城管委会)
20.提升会展国际服务能力。推进新增国际航线,增加航线班次。探索国际会展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优化展品入境签证手续,提升国际展会通关便利化水平。(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外办、市商务局、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金陵海关、南京禄口机场海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会展招商等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建设,协调会展重点企业培育、重大展会引进、重大项目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重大事项,推进本市会展经济发展。
(二)完善政策体系。出台配套专项政策措施,提升政策匹配度和精准性。鼓励金融机构拓宽信贷渠道、优化服务方式,为会展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智库作用,开展会展经济理论研究与人才培训,为会展企业提供市场预测、技术指导、法律咨询等各类专业特色服务。
(四)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展会活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会展专利、商标等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范意识形态、疫情防控、消防安全、突发应急事件等方面处置与管理。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TOP
客服
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