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各部门:
《宝安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区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宝安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4年3月25日
宝安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围绕“422133”工作主框架,以“跨越发展年”为引领,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坚持综合施策、奋力攻坚,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势头强劲
主要指标争先进位明显。经济回稳向好、稳中有进、势头强劲,前三季度GDP实现3695.93亿元,同比增长8.9%,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三,十大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5个行业保持双位数快速增长,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8712.2亿元。综合实力进位赶超,位居“2023赛迪百强区”全国第四,较去年上升一位。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发挥“1+1+11+10”指挥架构优势,全面优化升级并联审批、容缺审批、承诺制等服务机制,坚定不移“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1-11月推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0.8亿元、占全市17.9%,总量持续全市第二,其中工业投资320.42亿元、全市第二,增速47.3%。完成技改投资108.9亿元、全市第二,同比增长10.3%。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抓实“商贸会展10条”,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社消零总额预计全年实现1535亿元,增速7%。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6轮、电子消费券活动2轮等各类促消费活动,累计安排补贴资金3.5亿元,预计拉动消费135亿元。推动宝中商圈入选市首批示范特色商圈。外贸基本盘持续巩固。落实新一轮外贸扶持政策,强力推进“五外联动”,支持企业抱团出海抢订单稳外贸,开展“订单直通车”开拓境外市场,组织200多位企业家组团赴阿联酋、香港等参展,助力“买全球、卖全球”。率先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揭牌全市首批10个街道级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站,出口信用保险累计覆盖企业5923家,承保客户数量全市第一。市场主体服务力度不断增强。深入实施稳增长政策等一揽子措施,对各类企业(集群)分类扶持,拨付惠企资金36亿元,助力企业加快发展。全年新登记商事主体12.3万户,“十四五”期间首次年度突破10万户,总量达93.4万户。深化“三个一”企业服务体系,591名局处级干部挂点企业近1.2万家,走访企业5.6万家次,办结诉求5157件。升级推出金融超市3.0版,促成企业融资2418笔、303.6亿元,举办供需对接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158场,助企撮合订单25亿元。
(二)牢牢守住工业基本盘,先进制造业发展能级跨步提升
大企业、大龙头蓬勃发展。连续5年以“一号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优质企业精准引育“龙计划”“星行动”,涌现一个千亿级企业、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坚持“四级联动”大招商机制,新增挖掘项目725宗,总量全市第一,是去年同期1.8倍;推动落户项目317宗,同比增长120%。招引中煤、中交、小米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西门子等重点外资项目。成功承办第五届深圳全球招商大会,蝉联招商优胜区,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战新集群辐射带动力强。实施“5+1+N”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出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8个专项政策,新涌现1个千亿集群、两个500亿集群,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全市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集群基金成功落户。重投天科第三代半导体项目试投产,半导体封测集群入围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开通32条无人机货运航线,全年货运飞行超十万架次;开通全省首条无人机送血航线。加快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石岩新能源产业园、腾讯数字生态园等“4+N”战新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前瞻布局“卫星+”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空天技术产业总部基地启用,意向落户企业16家。重大项目支撑不断增强。新桥东一期A提前建成招商,打造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工业上楼试点示范园区。立讯、景旺、创世纪等239个重大项目及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礼鼎半导体(一期)、法雷奥(深圳)智能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成功落户西门子、华芯龙半导体、申能油气、南方电网等重大项目。金枪鱼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并实现线上交易“第一拍”。产业空间保障持续优化。全力推进湾区芯城等“六片一线”连片土地整备,完成土地整备398.4公顷,其中产业用地158.1公顷、民生用地77.2公顷、均为全市第一。创新推出“单独供地、联合供地、园区供地”等多模式,成功出让产业用地9宗、30.2公顷,强力保障科通华曦达联合体、紫荆文化等20个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筹建“工业上楼”试点项目32个、开工11个,打造全市首个“产业空间超市”,解决企业空间需求近百万平方米。启动2个平方公里级片区、20个低效老旧园区整治改造,升级提升产业空间94.3万平方米。
(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核心地位迈上新台阶
高科技创新主体发展壮大。科技创新活力更强,新增国高企业150家,总数突破7200家,连续七年全国区县第一,其中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60家。实施先进标准引领行动,新增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市标准认证44个,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研制76项,新增首席质量官78名,质量工作考核全市第一。举办“宝安发布”、技术荟、创投荟、政策荟等活动40场,集中发布“宝安智造”“宝安创造”科技成果。高标准开展宝创赛,市赛获奖项目19个。蝉联“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效应显著。引进西工大深研院概念验证中心、中煤研究院、人大高研院等6个平台,电子材料院获批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首个体外膜肺氧合仪国产化攻关成功并获批生产应用。全省首个专精特新总部基地开园,组成2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创新联合体”。新增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35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2家,占全市超1/4,增量全市第一。承担市级以上技术攻关项目36项,研发投入强度达4.94%,三种专利授权量5.2万件、占全市24%、总量全市最多。高品质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高新区“1+3”工程,形成“1+3”项目策略研究、石岩湖科创城产业规划研究等成果。完成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产业空间改造提升13.22万平方米,新认定科技桃花源园区18个、总量达126个,累计孵化企业1228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总量达20家、连续4年全市第一;新增市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深化实施“凤凰英才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启动“凤凰英才岗”评聘工作,认定首批首席工程师20名。制定“筑巢十条”“双招双引”等系列支持政策,高标准运营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湾区智汇港,精心打造三大人才品牌。发布产业集群高端人才“招贤令”,推出首批100个“百万年薪”岗位。
(四)大力发展服务经济,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加速构建
湾区总部集聚中心加快建设。做强南北双中心“主引擎”,高标准完成宝安中心城市设计优化国际咨询和成果整合,西部城市中心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完成九围国际总部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启动九围总部大楼改造。环立新湖、机场东、深中通道门户区成为市级总部经济集聚区。宏桥供应链总部项目落地开工,新认定创世纪机械、首航新能源、跨越速运等一批市总部企业。世界级临空经济带全面推进。完成深圳临空经济发展战略及实施策略国际咨询和成果整合,提出总体愿景与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和十大发展策略,推动上升为市级重大战略。推进宝安港航高质量发展工作,综合港区(一期)竣工验收。两大世界级商圈加速形成。空港会展、前海·宝中两大世界级商圈纳入全市世界级地标商圈,高标准规划建设“一街一河一Mall”,制定空港会展世界级商圈规划纲要及三年行动计划,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消费中心城市。建强品牌培育梯队,做强首店、首发,完成首店引进超40家,大力引进小众潮流消费品牌。数字经济发展添能蓄力。引入信通院、腾讯等行业龙头,腾讯云工业互联网总部基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相继启用。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四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欣旺达获评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全市首家、行业唯一。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完成首批98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服务,建立全市唯一综合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零售和直播电商研究基地签约落户。国际会展之都活力彰显。坚持“大办展、办大展”,重点围绕汽车、工业设备及技术、医疗器械等领域,全年展会面积突破580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超500万,其中第二十五届高交会宝安展区达40万平方米,再次刷新纪录;国际橡塑展规模创深圳办展史之最。筹划建设“会展大厦”,与智奥、华墨、法兰克福等全球顶级会展企业达成合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深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北交所深圳服务基地与金融驿站等平台为主阵地,打造湾区(宝安)产融合作联盟升级版,产融发展基金总规模近千亿。新增金融驿站13个,总数达43个、全市最多,新增授信规模190.5亿元。“深圳创投日”联合石岩湖国际LP高峰论坛同台举办,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产业基金顺利落地,总规模达50亿元。
(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活力,高质量发展动能蓄势提级
前海扩区国家战略加快落地。固化优化区推进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1+8+6”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前海合作区两批权责清单,推动签订投资管理、规划和自然资源、建设和城市管理三大领域工作备忘录,实现事权交接稳妥推进。谋划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落实,与前海共同签订企业服务合作协议,加快形成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服务协同。以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为重点平台,联合举办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会。港澳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编制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7.5平方公里空间规划,构建“一心三区”总体功能布局,打造全市首个深港职业人才培训基地。举办“新机遇新发展”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活动,与12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额超200亿元。举办粤港澳商协会“走进湾区看宝安”活动,发布26条路线,与7家粤港澳商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宝安代表团赴土耳其、印度尼西亚、泰国开展经贸交流。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探索实施固定投资项目全过程并联审批监管服务,推动“拿地即开工”,助力项目加速建成投产。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落实智能“秒批”,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商事主体总量、新登记量再次实现全市“双第一”。建立全市首个区、街道两级的“1+10”营商环境监测点。打造信用典范城区,开展“信用+合规”园区管理机制研究和落地实践,获评全国信用建设成果观摩会城市组“特色单位”。完善知识产权“一中心一平台”建设,运用全国首个区县级知识产权数据分析平台精准服务企业。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深化与中山、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交流合作,成功举办2023深圳·中山联合招商大会,与中山翠亨新区签订两地高质量融合发展协议;联手江门深化区域战略合作思路,探索“宝安-江门双向飞地”模式。与珠海金湾区、中山火炬开发区等地实现“湾区通办”事项383项。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省内首个“反向飞地”园区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揭牌运作。
(六)精雕细琢提升城区品质,宜居秀美宝安魅力更加彰显
城市规划建设高标准推进。深化推动“一轴一带两心四片”重大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构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一张图”,石岩湖科创城“双湖一体、三城联动”战略获市认可。完成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和海洋新城、燕罗湾区芯城、九围总部基地等多项专项规划编制。高标准开展深中通道门户片区及周边区域城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形成“一轴一带、一岛一湾、多区联动”的空间规划。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进展,恢复和新开22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新开马德里等6条国际货运航线;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机场三跑道建设提速,机荷高速改扩建、深江铁路工程全面开工;地铁12号线二期、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相继贯通,5条线路顺利纳入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推动107国道市政化改造上升为市级战略,先行实施段顺利开工建设。深入开展交通建设三年攻坚战、路网高质量发展“91530”行动,新增道路里程17.6公里,路网密度提升至7.68km/km2。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出台宝安“气十条”,强化VOCs和NOx协同减排,率先开展重点工业企业VOCs治理攻坚行动,成功打造VOCs典型示范企业39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改善幅度全市第一。66条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五类及以上,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地表水三类。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3%,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实现100%安全处置。工业污水区域管控精准溯源系统荣获“第六届数字中国优秀案例奖”。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建立重点碳排放项目管控清单,搭建全市首个“政-企-校-社”双碳联盟,吸纳重点企业307家、绿色校园15所、社区18个,实现低碳技术、产能等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编制区节能减碳行动计划,开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以宝安综合港为试点打造绿色港口示范基地。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模化建设和综合能源补给站建设,新增充电桩3.2万个、超充站24座和车网互动(V2G)站4座,7座综合能源站投入使用,新建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8.1万千瓦。新增绿色建筑面积453万平方米、全市第一,新增装配式建筑440万平方米。绿美生态焕新加速。加快“一脊一带六廊”的山海连城格局打造,山脊翠脉郊野步道、滨海蓝带完成贯通,新建绿道、健步道、碧道、郊野径223公里。启动“八园连通”的最美公园群建设工程,新改建公园6个,公园500米覆盖率达78%。建立垃圾分类三级常态化联动机制,开展“共同缔造”试点社区124个。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区域环评“智能选址”服务系统,项目基本实现以“清单登记”替代“环评审批”。新型智慧城区加快建设。持续夯实数字底座,探索完成CIM平台1.0建设,实现全区397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单体建模、中心区26平方公里三维精细化建模。大力提升5G网络质量,新建5G基站1774个,累计建成1.3万余个,实现全区5G网络全覆盖。新建智能杆651根,新增2个场景应用。完善服务群众的“i深圳”APP宝安专区,整合全区民生服务应用,月活跃用户数最高有126.2万人。“宝平安”群众门户试点运行,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智慧治理创新案例。
(七)聚力安全文明“样板城区”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取得新成效
城市安全防控能级不断提升。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深圳综合减灾社区30个。织密“五分钟消防救援圈”,新建消防救援站1座、小型消防站32座,治理内涝积水点20个。扎实开展自建房、危化品、电镀等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推动54家生产经营单位顺利摘牌验收,生产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1%、35.3%。健全“四位一体”应急救援联动机制,交通事故危重症伤员死亡率同比下降54.9%。持续推进西部粮库、宝安粮库二期建设,超额完成粮储任务。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获评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市唯一,创建药品安全科普基地33家。“平安宝安”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开展“1+N”鹰击、夏季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刑事治安警情连续4年两位数下降,降幅全市排名第一,两抢、盗窃、诈骗、打架斗殴、涉恶等11类重点警情全线下降。做细做实最小应急单元、“十户联防”,重点人群无一漏管失控,个人极端零发生。加强沿海岸线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建设,打造“5·3·1”海防三级圈层,形成“海上有艇、沿岸有岗、沿线有控、陆上有巡”立体防控体系。社会治理“宝安样板”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2个、省级示范社区11个。受理法律援助案件超7000宗,“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提供免费法律服务2.7万件。“源头多元、预防化解,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宝安模式”获评全国十佳案例、全省唯一,“1+1+N”涉稳信息融合管理体系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智慧治理创新案例,“宝安推进基层治理五个工程”获中央政法委专题刊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获评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四星级基地,成立全市首个青年法律工作者社团,创建省级“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2个。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四史”宣传教育,实施“五大阵地”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等五大主题系列活动超1.6万场。打造“1+6+N”“文明宝安”培育体系,海裕社区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4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社区、全市唯一。完成2022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迎检工作,“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全市第二。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19.5万场、服务市民近千万人次,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全省唯一。
(八)加力民生供给量质双升,市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优质教育更加均衡。新改扩建学校33所,回收接转民办学校3所、挖潜学校24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6万座、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040座,新组建4个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宝安中学(集团)进一步扩容提质,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4.6%,学前教育集团实现10个街道全覆盖。持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新引进中小幼教师2800余人。教育咨询服务进社区(“E到家”)入选2023年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十大优秀案例”。健康宝安加力推进。推进4家市属医院、11家区属医院新改扩建项目,区人民医院(二期)、区儿童医院等5个项目提前封顶。高分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审,区人民医院通过三甲复审、区中心医院启动三甲医院创建,区级三甲医院达4家、全市最多;新增社康机构17家,5家社康机构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评审。成功引进深圳市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4个。与澳门中医药学会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针灸国际传承工作室。区妇幼保健院孕前保健科获评国家特色专科,全市唯一。文体事业精彩纷呈。深圳书城湾区城、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华发冰雪文旅城雪世界等项目加快推进。启用会展高线公园非遗展示馆和文创馆,“文艺四季SHOW”获评市年度十佳公共文化艺术项目。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1.3万场,获市级以上奖牌667枚。新增深圳市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深港融合的上合特色经验入选2023年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成功举办文博会分会场活动,达成签约项目50个、总交易额超33亿元。社会保障持续夯实。加快推进“四个一批”住房建设,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3.2万套、完成供应1.7万套。建成养老机构9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50家,星光老年之家153家,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全覆盖,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点覆盖率超七成。养老床位数达3247张,占全市总数的1/4,数量居全市第一。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1.8万人次,揭牌首个“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锦绣工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宝安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在今后工作中加力解决。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复苏弱于预期。需求不足问题凸显,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回稳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二是产业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消费电子等传统制造业转型瓶颈多,部分产业集群基础仍较薄弱。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过多依靠传统资源要素投入,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满足先进制造业需求的高品质产业空间严重不足。大部分工业厂房建成时间久、建设标准低,达不到先进制造对层高、荷载和大开间、智能化要求;科技型头部企业对自有产权、规模化、产研一体的空间需求与供给端矛盾突出。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需持续发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重大关键性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新兴领域技术储备明显不足,部分核心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控制能力较弱。五是城市规划治理水平还需提升。城市品质面貌亟待进一步优化,缺乏一批时代地标、精品景观。城中村品质提升需进一步加快,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需深化加强。六是市民生活品质仍需改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交通“堵、慢、绕”问题明显,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需持续巩固拓展。
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2024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1310”具体部署,落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要求和“五个中心”工作部署,按照区委工作安排,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系列“十大工程”,坚持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锐意进取、敢作善为、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深圳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宝安最大程度贡献。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一)预期性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2000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
(二)约束性指标
——万元GDP水耗、用水总量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
——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市下达目标。
三、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再造一个新宝安”的干劲再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升级再突破
1.全面加强与前海协同联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在相互支撑中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1)围绕“一平台一枢纽一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推动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落地实施,梳理制定承接工作方案和事项清单,与前期中央方案一体承接、一体落地。(2)加强与前海政策衔接,修订完善一批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宝安与前海政策的协同性、一致性,充分发挥前海政策优势全面赋能各行业各领域。联动前海开展全球招商引资,招大商、招优商、招外商,争取落地一批重点项目(企业)。(3)落实好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前海—宝安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理顺对接和协调联动机制,在党建引领、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企业服务、政府投资等方面形成合力。(4)实施前海-宝安联通工程,推进宝桂路、海澜路—前海9号桥贯通工程等建设;携手实施宝中、大铲湾、深中通道门户区、空港会展等“四大专项”,分片分区、分期分批加速开发建设,打造一批新增长极。(5)深化与港澳标准衔接对接。深化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推进落实跨境执业便利化改革。聚焦港人港企港资港技,加快推进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规划建设。深化“1+1+N”深港职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深港全生态链职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2.以“三化三性一力”着力推动新型工业化。(1)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建设一批5G工厂、无人工厂、灯塔工厂,推动“城市+AI”创新应用场景,深化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建设,发布新型工业化指数,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总量突破1万家、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超80%。(2)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工建设罗租、惠科、国星宇航等百亿级、10亿级重大项目,组织实施20个具有突破性、带动性的技术改造转型示范项目,推动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长超15%。(3)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创世纪高端数控机床基地、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古瑞瓦特智慧绿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法雷奥灯塔工厂、宝安数字产业生态链基地等项目。(4)增强制造与服务融合效能,引导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产业和专业服务解决提供商转型,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以上。
3.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1)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加快推动宝安中心区、九围、深中通道门户区等6大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重点引育综合性总部和研发、贸易、结算等功能性总部企业,力争每个总部区都取得突破性进展。(2)大力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大力补齐工业软件发展短板,以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突破口,发挥领军龙头企业、重大平台、重点片区带动作用;高标准建设尖岗山、大铲湾等重点软件集聚区,鼓励园区联合运营、组建超级联合园区,争创市级软件名园,引导腾讯、维沃等头部企业加大新兴业务布局。(3)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依托“六位一体”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发展特色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提升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推动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顺丰智慧科技生态总部基地、深国际西部智慧供应链创新示范枢纽、京东大湾区智能电商运营物流结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4)深耕科技金融、产业金融,用足用好“前海金融30条”等政策优势,完善宝安金融街区规划布局和功能配套,集聚1家以上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及其一级分支机构、专营机构,新增10家以上风投创投机构。推广“腾飞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创新产品。依托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深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北交所深圳服务基地等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产融服务。(5)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丰富高端服务业供给,以专业楼宇、特色楼宇为依托,推动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工业设计、会计、法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会展大厦”“腾讯村”等一批高端专业服务业示范基地。
4.推动重点片区落地成势。(1)坚持全球视野、湾区思维,以城市中心标准“提级”打造临湾片区,分片分区、分期分批加快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加快“一轴一带两心四片”发展战略布局落地见效。(2)实施重点片区现场指挥部实体化运作机制,强化规划落地、建设协同、项目导入,围绕“422133”发展主框架驻点指挥、常态调度,谋划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同步推进重点片区招商,加快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3)宝安中心区、西部城市中心要聚焦配套环境建设,加强整体城市风貌塑造;湾区芯城要强化战略级产业项目引进,集聚形成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宝石产学研融合示范区、九围国际总部先导区要加快推动多重规划限制要素的优化调整,释放优质产业空间;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要深化“331”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规划方案;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区加快制定土地整备实施方案,提升“空中门户”品质。
5.加力形成系列示范突破。(1)实施十大示范,打造一批示范产业园区、优质高产示范楼宇、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标杆城区、绿色低碳示范项目、国内一流智慧交通示范区等,以点上突破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2)促成十大新开,推动机场东交通枢纽、107市政化改造一期、机场T1航站区、一批新基建、轨道25、29号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宝安跨越发展注入持续新动能。(3)培育一批重大成果,推动深中通道顺利开通、九围国际总部区试运营、石岩湖科创城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燕罗智能网联汽车城建成开园、“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首期年底基本建成、华润微电子顺利投产、工业总产值破万亿等,以标志性成果牵引各行业取得新突破。
(二)坚持高端高质高新向上突围,厚植制造业当家新优势,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底座和根基
1.优化完善、用好用足产业政策。(1)注重政策长期性,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助推企业发展壮大。(2)注重政策有效性,深入分析政策受众科学设定政策门槛;广泛开展政策解读和舆论宣传,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3)注重政策及时性,全面提升政策兑现便捷度,增强企业获得感,坚定企业在宝安发展信心。
2.强化重点产业集群引领带动。(1)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实施找链挂链上链转链行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转链新赛道,支持消费电子行业企业向汽车电子、能源电子等赛道转型。对潜力大、发展快的雾化等特色产业,按照“四个一”集群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壮大,打造特色产业集聚高地。(2)发展壮大战新产业。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做好链主企业引、育、用、留,构建链主企业示范库、培育库、候选库梯次培育体系,推动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等千亿级支柱产业扩大成势,激光增材与工业母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体量大增速快的主导产业成型成势,新增培育2个千亿级、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实现战新集群增加值超2500亿元。(3)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加快推动智能电动飞行器智造中心、Lilium航空公司亚洲区域总部等项目落地,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支持企业率先开展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等试点,助力无人机航线开通超50条、载货无人机飞行量超10万架次。(4)加快空天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支持亚太星通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星通大厦空天产业总部基地打造空天技术产业专业园区标杆,培育空天领域专精特新企业15家以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5)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专业新材料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参与海洋新城开发。(6)加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应用落地赋能,围绕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细化分解人工智能55条任务清单,加快推动腾讯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等创新平台落地,开展全域全时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3.强化战略空间支撑保障。(1)用好“整整转更”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新模式,坚持规模连片整备,大力推进塘下涌等土地整备项目10个、整备土地225公顷以上,其中产业用地100公顷以上。(2)加力保障优质项目产业用地,推动17个城市更新项目规划验收,新增产业用房140万平方米。力争新开工18个“工业上楼”项目,建成厂房约70万平方米。(3)加快石岩水田、福海和平2个平方公里级规模连片整治,优化产业空间95万平方米;开展20个老旧园区综合整治,推动不少于3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产出效能提升至每平方米2亿元以上;开展20个股份公司园区提质增效,盘活低效存量空间32万平方米。(4)精准匹配产业空间,完善“四个一”产业遴选机制,完成产业用地供给10宗以上;全面推广应用产业空间匹配平台,定期组织空间线下供需对接会,匹配产业空间不少于40万平方米。
4.招引落地一批大企业、大项目。(1)深化完善四级联动大招商机制,实施“1集群、2龙头、3关键”策略,大招招大、特招招特、优招招优,聚力招总部、招链主、招平台,争取落地百亿级投资项目2个、重点项目150个以上,意向投资额超1300亿元。(2)发扬“五个千万”精神,奔赴全球全国敲门招商。市区联动搭建招商大平台,高质量举办“8+5+N”系列招商活动,力争2023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100%落地。全年走访40家世界500强企业,挖掘20个重点外资项目,引进1-2个标志性外资项目。(3)升级开展“政府+行业+社会”全员大招商,充分发挥基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行业协会、全球招商合作伙伴等社会力量,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空天、储能等集群基金推动项目“返投”,力争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宝安。(4)服务存量企业拓展招商,以品牌服务推动以商招商,主动上门服务五类百强等头部企业,激发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新增上市企业8家。
(三)坚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稳外资稳外贸促消费,深挖经济增长潜力
1.提升买全球、卖全球的集聚辐射力。(1)加快空港会展、前海·宝中两大世界级商圈建设,推动中高端消费品牌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加快立新湖奥特莱斯规划建设,各街道培育1个特色商圈(步行街)。(2)联合大型网络平台开展“电商平台助力”专项行动,出台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重点企业开展网络促销等活动,实现新增网络零售额20亿元以上。(3)用好深圳优势企业产品出海推介清单,出台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企业建立海外营销体系,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展会,在全球枢纽机场、知名商圈建设一批精品展示中心,不断提升宝安国际竞争力。(4)培育壮大跨境电商产业。联合前海制定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全力支持龙头企业落地、海外仓建设、独立站经营、阳光化申报、品牌化发展,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打造若干示范性产业园区。
2.高位推进世界级临空经济带规划建设。(1)用好国际咨询方案整合成果,充分发挥机场枢纽优势,以临空经济总部带为中心磁场,加快推进九围国际总部区等临空经济总部区规划建设。(2)做强机场核心业务,协同机场争取做大基地航空,拓展国际航线5条、国内航线5条,强化T1和T2航站楼、南航深圳新基地等工程建设保障,推动机场东、机场南、机场北等货运区相关设施加快建成投用,构建面向亚太地区、连接欧美澳、衔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网络。(3)发展高端保税业务,积极推动空港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大力发展保税研发、检测维修、融资租赁等高附加值保税业务,赋能区域深度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等国际产业链。
3.促进消费扩容提质。(1)扩大高品质消费项目供给,持续完善宝安中心壹方城等活力街区,推动会展片区“一街一河一Mall”在建商业项目尽快入市,加快推进万丰海岸城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2)落实商贸业稳增长政策,大力发展绿色消费,稳固汽车、家电、家居大宗消费根基,引进新品牌汽车销售企业2家以上。(3)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打造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消费网红打卡地,引进首店、旗舰店、概念店20家以上。(4)激活文旅商消费新活力,支持上合非遗旅游街区、海上田园、凤凰古村等重点旅游资源焕新发展,策划城市漫步路线。
4.促进内外贸协同发展。(1)全力稳定外贸经营市场主体基本盘,完善外贸、跨境电商等专项政策,重点培育壮大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企业。(2)全面提高外贸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等支撑体系,年内新增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10家以上。(3)用好高能级贸易平台,深化“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关系城市”对外关系网络,推动内外贸稳步协调发展。
5.大力发展会展经济。(1)提升会展产业量级能级,争取香港消费电子展、医疗器械博览会、光博会等重大专业展会项目落户,对接引进国内外优质会展企业5家以上,全年展览面积达700万平方米。(2)支持会展业国际化发展,积极对接国际展览联盟,加强与法兰克福、汉诺威、米兰等国际著名会展城市联系,探索“深港双城展”“一展三地”等合作路径,推动国际展会本土化、本土展会国际化。(3)持续完善展馆周边品质功能配套,畅通展馆周边道路交通网,打通4公里50分钟“文旅+会展+酒店”循环。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源源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
1.夯实科技创新基础。(1)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的企业接续发展梯队。全年举办供需、融资和研发等对接活动100场,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2)支持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实施突破,推动大族激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创世纪高端数控机床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建成投产。(3)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聚焦国内外市场发展需求,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机构覆盖率7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强度突破5%。
2.深化国家高新区联动发展。(1)加快“1+3”创新工程,支持各片区产业差异化和技术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开放创新发展的“总部驿站”,新增国家级孵化器或众创空间2家以上,新认定科技桃花源园区5个。(2)加强市区联动,全方位提升石岩湖科创城战略地位,深化石岩湖科创城综合发展规划纲要,推动法图修编,加快推动多重规划限制要素的优化调整,释放更多优质产业空间,力争推动重点片区上升为国家高新区。(3)积极参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重点推动四大先进制造业片区与河套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深度对接,探索“香港基础研究+河套技术攻关+宝安先进制造”特色发展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3.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1)推动以集群制、项目制等模式,加快梯度培育各类各级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建设科创中国、华为工业软件云等战略级产业创新平台项目2个以上,新增企业为主体的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2)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前瞻布局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电子材料国际创新院、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核心科技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3)打造创新资源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国际会展中心综合性平台枢纽功能,高质量举办高交会、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等科技创新盛会,扩大宝安科技合作“朋友圈”。
4.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1)用足用好市“三个更加”人才政策,深化实施“凤凰英才计划”37条,探索授予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评聘“凤凰英才岗”人才300名以上。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九大行动,新培养集聚10名首席工程师和100名杰出工程师。(2)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全矩阵,组建人才服务专员队伍,高水平运营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湾区智汇港,深化四大阵地等功能,开展各类活动60场以上。
(五)坚持改革开放,用足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拓展高质量发展纵深
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1)结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出台实施,推出一批含金量更高、成色更足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2)优化“三个一”服务质效,聚焦企业面临发展难题,不断改革企业服务方式方法,提升企业服务效能。(3)完善“1+10+N”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2家,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4)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探索股份合作公司重组路径,根据股份合作公司实际情况,适时推动重组工作,做好综合监管各系统应用和分析。(5)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建设医养联合体,推广社会化助餐模式,扩大长者助餐供给。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网络,探索开展社区托育服务试点。(6)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健全快速裁决、会商和主协办机制,推动民生诉求一键触达、一次办好。
2.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1)深化亲清政企服务平台政策直达功能,实现市级政策查阅、链接申报,完善政策成效与产业链关联分析。(2)推进商事制度系列改革,实施行政许可“微创新”,推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模式,完成“个转企”任务520家。(3)持续创新监管模式,实现重点领域信用监管覆盖,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执法“观察期”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信用+合规”园区机制,探索发布全国首个信用合规园区创建地方标准。(4)深化全省标杆大厅建设效能,完善主题式服务办理事项及流程,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不见面审批”。(5)促进营商环境可感可知能对比。推进市场主体要素保供稳价降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3.深入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1)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完善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优化布局省内和对口协作地区,深入探索“双向飞地”合作模式,高标准建设河源龙川(宝安)科创中心、宝安-潮南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宝安-澄海产业协同发展基地等“反向飞地”,打造一批对口协作标杆园区。(2)加大产业有序转移力度,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建设好龙宝科创中心等“反向飞地”,联手打造一批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标杆园区。(3)帮扶引进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当地种养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圳品”和供深基地培育。(4)统筹开展帮扶工作计划、资金预算及派驻干部,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产销融合等领域协作,加强示范村样板村建设,协助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样板村。(5)拓展深化跨域通办业务办理模式,持续推进线上政务服务通办,扩大“省内通办”事项范围,探索建立“跨省通办”新模式,提升区域协同服务能力。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1)加强市内区域协调,推动石岩湖科创城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双湖一体、三城联动”,助力打造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2)落实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改革试点。联动珠江口周边城区,创新招商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委托+代工”“生产+营销”“生产+仓储”等模式,深入推进大湾区高水平协同发展。(3)主动对接河套、南沙等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在制度创新、贸易网络、国际运输等领域互学互促互进,与自贸区片区联动发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六)坚持以世界眼光抓好城市规划设计,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1.提升城区规划品质能级。(1)强化城市规划前瞻性、专业性,打好宝安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收官战,完成规划报批,加快传导实施,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重点片区规划蓝图实施,实现空间发展战略与分区规划的深度耦合。(2)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强化强电弱电、网络通信、超级快充、车网互动、光伏储能等建筑设计,加强第六立面、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等规划管控,营造丰富多变的街道景观,营造更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肌理。(3)完善市政交通专项规划,深化深莞增城际线宝安相关段及石岩枢纽方案布局详细规划研究,持续开展宝石片区轨道站点优化及布局研究;推动湾区芯城市政规划及海洋新城市政、交通专项规划报批。(4)按照“国际水准、国内领先”的标准,提级南北“双中心”配套环境建设,锚定街道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推进潭头社区等5个利益统筹项目,保护性开发利用清平古墟,推进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七彩碧道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广府特色的综合性城市中心。(5)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积极开展“田长制”工作,构建耕地保护新机制。
2.加快畅行宝安建设。(1)强力谋划推动路网建设高质量发展“91530”行动,开工项目50个以上、总里程30公里以上。(2)优化综合交通网络,持续推进深大城际、深江铁路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加快打造“六位一体”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配合做好轨道交通15号线、20号线二期等用地审批,开展107市政化示范段(新安-西乡)城市设计。(3)加快创业路商务大道策划及城市设计整合成果报批,打造湾区“第五大道”。(4)滚动推进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提升道路综合品质,破解“堵、慢、绕”问题,改善微循环,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3.加快山海连城美丽宝安建设。(1)深入实施山海连城绿美宝安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构建“一脊一带六廊”魅力生态体系,加快推动“多道融合”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加快四季绿道工程建设,完成平峦山-铁仔山-碧海湾等山廊贯通工程,建成31公里碧道、100公里健步道,联通形成700公里慢行网络。(2)加快推进“八园连通”,完成新安公园品质提升、老年人公园建设;推进青年公园、中心区漫游城径建设工程(一期)、春晖公园等新建改建公园5个以上,建设社区共建花园10个、校园植物园2个。(3)强化湿地保护,推动石岩湖、万丰湖等湿地公园开放运营,打造石岩环湖碧道网红打卡点。统筹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3%。
4.加快数字宝安建设。(1)开展智慧宝安建设评估工作,建设完善区级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持续推动智能杆建设和专业领域场景应用。(2)持续深化建设宝安区CIM基础平台,深度推进BIM+CIM应用工作。(3)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智慧宝安交通提升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道路BIM建模。(4)加快推进低空无人机货运运行监测服务落地,形成“低空数字孪生智能体”。(5)按照“一个数据底座、两大核心能力、3个会商场景”的“1+2+3”整体思路,围绕“20+8”产业集群、无特定标的物、建设项目汇报三大典型场景提供会商应用服务。
(七)坚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以“基层善治”夯实“大国之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持续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1)持续深化“四位一体”巡逻防控机制,建立常态“三大行动”专项整治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纵深推进反电诈攻坚,突出阶段性打击重点,重拳出击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铁腕整治社会治安乱象。(2)持续完善智慧政法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涉稳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实现重点人员稳控工作系统性规范化。(3)持续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年接待量不少于30万人次,开展活动不少于12场次。(4)深入开展民生安全“铁拳”行动,完成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到9批次/千人以上,药品监督抽检120批次以上,老旧电梯更新补助30台以上。
2.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1)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快构建“综治中心+综合网格+宝平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智治”体系,打造纵向联通、横向协同、智能管理、多级闭环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2)推动构建“访调”信息融合应用体系,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多系统打通。(3)系统梳理宝安区社会治理典型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培育一批在全市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创新社会治理示范品牌,支持社区“风景林工程”亮点项目“盆景”变“风景”。(4)建立平安建设考评方案线上发布、线上考评的信息平台,向全市推广“宝平安”指数2.0版。(5)创新信用惠民便企服务,信用示范创建形成标准化成果,信用宣传形成品牌。
3.加快推进法治城区建设。(1)高质量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推动10个街道全面依法治街委员会实质化运作,深化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2)完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开展合规建设,推动湾区企业合规示范基地建设。(3)开展法治建设“四级同创”,探索创新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经验。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加强对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监督指导,推进公证服务下社区。(4)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优化履职报告评议机制,推进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创建法治宣传教育星级基地。
4.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1)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2)完善全区安全监管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职能深度融合,定期组织相关行业部门研判分析突出风险隐患、安全生产形势等。(3)深入开展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做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实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强非法集资等涉众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4)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紧盯道路交通、消防、燃气、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切实落实隐患排查、整改、回头看等隐患闭环管理措施。
5.打造更高品质文明城区。(1)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开展“补短强弱”专项行动,助力深圳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文明城市,持续深化扩大“我实践我文明”品牌影响力。(2)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区示范标杆,推进青年主题公园、青年之家旗舰店建设,打造志愿服务街区,升级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驿站等青年安居品牌。深化新时代青年岗位建功行动,持续培育青年社团,高标准打造桃花源、青创基地等平台。
(八)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擦亮绿美生态底色,建设美丽生态典范城区
1.持续打好“四大”保卫战。(1)全力守护“宝安蓝”可持续,制定VOCs深入攻坚措施,建成VOCs专项智慧服务平台。严控移动源污染,建立完善泥头车溯源管控工作机制,实现超标车辆100%整改。(2)开展面源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强化4座饮用水库及入库支流巡查监测预警。将全区5条重点入海河流总氮浓度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力争茅洲河入海口总氮浓度持续下降。完成地下水重点污染源丰水期和枯水期跟踪监测,建设重点区域地下水长期监测井。(3)加快推动茭塘地块土壤修复进度,督促鸿盛明地块、步涌B地块责任单位做好地下水跟踪监测,争取移出风险管控名录。探索在产企业土壤管控修复,重点开展江碧二期土壤污染调查及风险管控。(4)加快“宁静城市”建设,大力整治交通、工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噪声。
2.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制定实施节能减碳行动计划,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建设零碳企业、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和零碳城区,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2)研究制定建设重大项目低碳行为指引,指导推广低碳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将低碳管理要求融入项目规划到竣工验收全过程。(3)创建多场景低零碳试点,采用光储直柔、综合能源等技术手段,打造欣旺达锂离子电池低零碳排放园区、西乡盐田九年一贯制低零碳校园、湾区芯城文体中心低零碳场馆试点等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3.加快建设数字能源先锋城区。(1)持续深化“充电新概念、宝安新体验”行动,布局建成超充场站47个,加快建设一流“超充城区”。(2)支持建设屋顶光伏、智慧能源管控系统,新增光伏装机容量8万千瓦。完善绿电绿证交易体系,鼓励支持虚拟电厂,积极推广车网互动、柔性充电、光储直柔和一体化集成等新技术。(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实行公共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示范。
(九)坚持发展成果共享,切实办好大大小小各项民生实事,推动公共服务水平提质增效
1.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增加学位供给,新改扩建32所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座、公办学前教育学位4000座以上。(2)持续扩大教育集团数量和覆盖面,新组建2个以上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0%。开展民办学校“转公”探索,优化民办教育结构。(3)持续深化“优引优培、优服、优评”贯通的全链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引进教育教研专家、优秀校长、优秀毕业生,深入开展教师培训“雏鹰、新秀、薪火”三大计划、“三航校长”研修项目。(4)开展高质量素质教育,制定“一校一策”学校课程规划、实施学生发展基础素养提升行动,把体艺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5)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网络、平台、应用三大基础建设,推进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6)持续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全方位护航青少年健康阳光成长。
2.全面推进健康宝安建设。(1)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二期)、空海医院等9家区投区建医院项目,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等4家市投市建医院项目建设。推动全区公立医院100%建设老年医学科。(2)力争引进10个国家级为主的高层次医学团队,争创1个国家级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3)创建全市首个、全国首批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引进市中医药高层次团队5个,创建5个旗舰中医馆,率先在全国开展医院中药质量保障工作,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开展战略合作。(4)开展智慧健康一体化项目,建设“AI导诊”“智能辅助诊疗”等应用。
3.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1)配合加快推进深圳书城湾区城、华发冰雪文旅城雪世界建设工作,力争湾区电竞中心年底开工。(2)积极争取清平古墟作为第十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展场,擦亮宝安文化名片。(3)开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举办第三届“粤来粤有戏”湾区粤剧节,开展“开演——文艺四季SHOW”,开展“临廊满目”行走艺术汇。开展“全民有艺”计划,推进“一街道一特色”文化品牌体系建设。(4)持续推动“一街道一赛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全年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7000场以上。征战深圳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全力办好世界湾区帆船赛等高端赛事。
4.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1)结合稳妥有序实施城中村改造等途径,多措并举抓好“五好型”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新增筹集保障性住房1.5万套。(2)推动城中村拆除新建,启动城中村拆除新建试点项目。(3)推进城中村整治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升级。
5.建设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体系。(1)提升社会救助覆盖面,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力度,全面做实做细“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2)打造全年龄段友好型民生示范城区。高标准推动一批公园适老化改造,推进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址项目建设、区养老院开办。高标准实施一批妇儿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达60%以上。深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促进“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扩容提质和区域均衡布局。(3)建构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社会化模式,持续开展“康教职”“医康教”“医养康”项目,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无障碍城区建设。(4)强化国防动员、军地协作和双拥共建,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项目标任务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涉及多部门配合联动的,由主要负责部门牵头组织落实。各责任单位根据目标任务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量化到具体岗位和人员,积极稳妥推动工作落实。
(二)严格考核通报
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定期检查、通报计划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加强自查自评,定期向区发改局报送计划执行进度。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附件
名词解释
1.“1+1+11+10”指挥架构(P1):区重点投资项目总指挥部、并联审批专班、11个专项指挥部、10个街道指挥部。
2.“五外联动”(P2):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
3.“龙计划”(P3):开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计划,实施“寻龙”“引龙”“育龙”“强龙”工程,引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牌卓著的世界一流企业。
4.“星行动”(P3):开展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宝安星”企业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推动“规做精”“精上市”“市做强”。
5.“4+N”战新产业示范园区(P3):重点建设燕罗湾区芯城、石岩湖科创城、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和新桥东先进制造园区四大先进制造业片区,以及一大批高品质园区。
6.“1+3”创新工程(P5、P24):“1”指以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为核心,“3”指尖岗山-石岩南片区、铁仔山片区和新桥东片区3个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为支撑,打造具有生态本底的升级版科技创新中心。
7.“一街一河一Mall”(P6、P22):“一街”指会展高线公园,“一河”指福海河,“一Mall”指花园城购物中心。
8.前海改革开放“1+8+6”工作机制”(P7):1个领导小组,8个专项小组即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科技发展、营商环境、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港澳服务贸易、金融工作、法律事务、国际合作,6个属地街道即新安、西乡、航城、福永、福海、沙井街道。
9.“双向飞地”(P8、P27):由跨行政区的两地签署双向协议,通过“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的联动发展,形成异地研发、本地转化的产业跨区域闭环发展模式。
10.“反向飞地”(P8、P27):欠发达地区主动到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变传统“飞入地”为“飞出地”。
11.“一轴一带两心四片”重大空间格局(P8):“一轴”指107国道,“一带”指临空经济总部带,“两心”指宝安中心区和深圳西部城市中心,“四片”指四大先进制造业片区,即燕罗湾区芯城、石岩湖科创城、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和新桥东先进制造园区。
12.路网高质量发展“91530”计划(P9、P28):大力推动全区路网建设,通过5年时间滚动实施新一批道路建设项目,力争全区路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全域实现“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到达机场”目标。
13.CIM、BIM(P10):“CIM”是指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BIM”是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14.“四个一批”住房建设(P13):指建设一批高品质商品住房,建设筹集一大批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改造一大批产业配套宿舍,改造提升一大批城中村住房。
15.“三化三性一力”(P16):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建设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16.灯塔工厂(P16):指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和智能互联来提升经济和运营效益的制造企业,是全球灯塔网络成员之一。
17.十大新开(P18):重点推动十大项目新开工,推动机场东交通枢纽、107市政化改造一期、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机场T1航站区、轨道25、29号线及一批智慧城区项目、新基建项目、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工业上楼”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融资租赁业务新开。
18.“整整转更”(P20):指“整备为先、整治为主、转型为要、更新为辅”的存量土地空间二次开发模式。
19.“五个千万”精神(P21):不怕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拜访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
20.“8+5+N”系列招商活动(P21):指在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开展8场专题推介活动、5场重点片区专题招商推介会、N场细分领域招商活动。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TOP
客服
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