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的实施意见
川经信服务〔2023〕238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赋能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承担“对接东部”“向西开放”使命任务,服务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聚焦赋能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推进服务型制造“星火计划”,发展产业融合新业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和数字四川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能力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向专业化高端化迈进,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活力区、制造业服务资源集聚区和辐射亚欧战略发展新高地。
到2027年,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数字融通和服务增效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培育不少于3个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300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二、提升创新型服务能级
(三)科技服务。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坚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强化重大科技平台、重大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激发用好大院大所高校创新资源,争取原创性技术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依托重点园区、大型企业,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小试中试平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布局建设优势产业技术成果交易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技术交易市场,促进创新技术“供+需”“研+用”高效对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高水平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打造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
1.高水平建设科技服务平台。聚焦优势产业,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干企业,打造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做大做强川藏铁路、高端航空装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支撑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科技管理、基地运行、科技政策与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保障平台。
2.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积极对接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健全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
3.促进科技服务集聚发展。推动创新要素聚集,探索科技服务“一站式”供给,提升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孵化载体能级,加快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构建“科创空间+专业化运营队伍+创新创业载体+创新服务平台+科创基金”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
(四)工业设计。实施“设计赋能”行动,促进“设计+制造”融合发展。聚焦消费电子、专用设备、家居家具等特色产业,布局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提升“四川设计”系统服务中小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能力。推动工业设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广众包设计、云设计、参与设计等新模式。发挥工业设计对提升质量、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增强食品轻纺、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市场黏性,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发展时尚精品、智慧家居、医疗健康、影视模型、数字创意等定制服务,打造“四川定制”知名品牌和消费体验中心。因地制宜打造创意设计活力街区、工业设计“创客空间”,建设工业设计专业园区,推动工业设计产业聚集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商务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
1.做强工业设计主体。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整合汇聚内外部设计资源,建设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培育工程物理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设计研究院,打造人工智能设计服务平台,分类分级构建国家、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梯度培育体系。
2.培育工业设计人才。建立工业设计人才资源库,开展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评价。支持设计师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比赛,鼓励设计企业与院校合作,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
3.打造工业设计园区。支持四川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天府设计产业园等设计园区创新运营,推动发展工业设计楼宇经济。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开设工作室,引导设计企业(机构)聚集发展,打造西部“设计+”创新成果转化示范中心,推动打造工业设计小镇(街区)。
4.持续办好工业设计大赛。坚持“以赛兴业”,高水平办好“天府·宝岛”、“泸永江杯”等工业设计比赛,创新举办特色专项赛、企业定制赛,充分发挥大赛的窗口平台作用,促进设计创新和成果转化。
|
(五)知识产权服务。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聚焦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研发设计、产品创意、产权保护、金融保障等需求,发展知识产权代理运营、信息咨询、权益维护等全链条综合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深度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全过程。引进国家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在川布局,培育专业化、高端化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提升创新服务能级,助力“四川制造”高质量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实施。高质量运行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都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联动创建成渝知识产权国际服务高地。(省知识产权中心、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检验检测认证。实施检验检测护航行动,争取国家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布局。引进培育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强高端、紧缺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建设,补齐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检验检测认证能力短板。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开放共享研发试验、检测分析认证等服务资源,推动建设检验检测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分析试验、质量检验、产品验证、环境检测、计量分析等检验检测分析认证能力。深化跨区域合作,推动川渝地区联动构建权威公信、互通互认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省市场监管局、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
1.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检验检测云端供需对接、业务在线跟踪、在线自动化检测、电子报告线上分发等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检验检测数智化水平。推动国际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国际检验检测、计量维修、多国认证、WTO/TBT法规标准、技术转让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2.推进检验检测资源开放共享。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标准实验室,打造检测服务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川质通”平台功能,提升优势产业检验检测认证综合服务能力。
3.促进检验检测与制造业协同布局。围绕优势产业需求,积极引进行业一流检测认证机构落户四川,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西南分中心等重要分支机构,提升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产品质量测试与分析评价、仪器计量检验与校准服务效能。
4.推动检测认证产业集群化发展。高水平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园、四川检验检测创新科技园、绵阳科技城新区检验检测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协同建设成渝地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产业集聚区,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生态圈,推进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5.提升新兴产业检测认证能力。加快建设新型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高端航空、无人机、仿生机器人、高端医疗仪器、生物医药、先进新材料等检测认证平台和质量测评中心。
|
三、大力发展增值型服务
(七)总部经济。实施“总部领航”行动,突出向西开放、链接亚欧和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以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为导向,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培育和回归力度,培育引进各类研发总部、营销总部、设计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发挥国家和省级新区在要素集聚、创新策源、人才吸引、商务服务等方面优势,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发挥总部企业“集链成群”牵引带动和链接辐射作用,促进上下游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总部企业集聚区和总部经济先导区。(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商务厅、省经济合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
1.布局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提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和南充临江新区等城市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综合承载能力,高质量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
2.精准招引高能级企业总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关联性强、优势突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加大招引力度,吸引优质企业来川设立全球总部、全国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型总部。
3.实施“川商返乡”行动。支持川籍企业家、核心业务在川企业,回川设立全国总部、结算总部、运营总部和工程总部基地,支持川商参与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4.培育壮大本土总部企业。强化应用场景供给,推动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新经济企业加快发展。提升产业对接和要素保障水平,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向总部企业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集团化发展。
|
(八)平台经济。深入推进“平台+”行动,发展研发设计、智慧物流、创业服务、资源共享等功能型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和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培育产业电商、网络货运、工业互联网等平台龙头企业。整合汇聚产业数据、前沿技术、行业标准、市场信息、领军人才等要素资源,打造链接优势产业上下游、供需端的要素汇聚和信息共享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双跨”试点,培育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新经济重点平台发展能级,打造“一站式”数字化生产性服务平台。(商务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系统集成服务。实施“双总牵引”行动,聚焦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需求,发挥轨道交通、水利水电、能源化工等领域产业基础、技术人才优势,发展勘察设计、设备研制、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运营维护等一体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升大型制造“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系统集成能力,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企业依托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设备成套、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总集成总承包项目供应商。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带动促进“四川制造”优势产品“走出去”。(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服务增效行动,提升“产品+服务”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产品升级、回收利用等增值服务,延长服务链,提升价值链。聚焦大飞机、清洁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招引实施模拟运行、状态监测、维修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项目,推动建设优质白酒、生物疫苗等优势产品追溯系统,打造食品、饮料、预制菜、道地药材溯源平台。推动建设贯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孪生体、工业元宇宙,增强数据实时共享和分析预警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商务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发展融通型服务
(十一)供应链服务。实施供应链协同行动,以服务制造业降本增效、高效匹配和产业升级为导向,打造智慧高效、协同开放、安全可靠的优势产业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发挥链主企业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整合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打造联合采购、协同制造、信息共享、资源对接、智能决策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实现供应链、要素链高效协同。支持中小企业实施达标对标升级改造,更好融入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支持成都、泸州、广安等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商务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
1.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培育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智能物流技术装备,提高原料采购、仓储、配送、生产等环节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专业化智慧供应链服务提供商。
2.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能源化工、先进材料等行业建设供需对接、资源整合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产业协同效率。鼓励邮政、快递企业针对电子信息、食品轻纺等单位价值较高行业提供高品质、差异化寄递服务,促进精益制造和定制化生产发展。
3.推进全产业链协同改造。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对标大企业大集团和重大招商引资企业产品标准,实施达标对标升级改造,提高“四川制造”重点产品本地配套率。
|
(十二)现代物流。按照“一核、两翼、四区”的现代物流空间布局,高水平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陆海空铁联运网络,提升四川制造“东连西出”能力。推动“制造+物流”协同布局和融合发展,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生物医药等工业园区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工程物流、大件物流、商贸物流、电商物流、应急物流。支持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联运信息共享,推广“一单制”“一箱制”联运服务,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依托成都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化中欧中老班列布局,完善“蓉欧+”班列基地,创新“欧洲通”运营模式,提高国际物流枢纽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西部物流供应链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企业参与境外物流节点、海外仓、货物集散中心建设,提升海外物流组织水平。(省政府口岸物流办、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6
|
1.打造国家物流枢纽。高水平建设成都、宜宾、泸州、达州、遂宁、广元、攀枝花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发展自贡、内江、南充、乐山、绵阳、凉山等区域物流枢纽,积极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体系;聚焦生鲜产品、预制菜消费需求,优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成都、绵阳、自贡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引导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等向生产制造集聚,强化“制造+物流”高效协同和有机衔接。
2.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围绕产业园布局物流园,优化提升遂宁西部国际物流港、南充现代物流园、广元国际铁路港、宜宾象鼻公铁物流园、蓉北临港(高铁)快运物流园、广安枣山物流商贸园、成都港(乐山)临港物流产业园、雅安无水港、西南(自贡)国际陆港等物流园区发展水平,促进园区间设施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
3.优化现代物流区域布局。加快五大片区物流协同发展,推动建立区域协调、政策协同机制,提升各片区物流组织和服务效能。推进省内机场互联互通,优化航空货站布局,形成以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为核心、支线机场为骨干支撑的“2+14”航空货运网络体系。加强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眉山国际铁路港等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物流空间协调、功能互补。
4.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完善县城商贸中心设施,打通重点乡镇商贸流通节点,加快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和建制村物流服务点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配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点,深入实施“快递下乡进村”工程,推动邮政快递、商业快递合作,联动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5.拓展国际物流体系。优化中欧、中老班列网络布局,加快形成以成都为主枢纽、多通道跨境、多口岸过境的国际班列大通道。引导国际知名大型航空公司聚集发展,打造“成都快捷中转”全球航空货运品牌。推动空港新城现代物流产业园、天府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建设,对接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制药、高端精密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全流程物流体系,加快建设泛欧泛亚供应链节点,更好促进“买全球”“卖全球”。
|
(十三)产业对接服务。市场化推进产业合作,高水平引进举办国际国内技术交易、精品展示、投资洽谈、市场拓展等产业对接活动,推进优势产业常态化开展交流展示、新品发布和产销衔接。持续办好西博会、科博会、海科会,创新举办动力电池、新型显示、清洁能源装备、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专业化、国际性产业对接大会,促进“供+需”“产+销”“投+融”深度对接。支持企业积极参与中博会、工博会、消博会等全国性知名展会,用好“天府云销”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四川制造”优势产品。推广超高清视频、三维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智能互动等数字技术应用,发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会展新业态,打造永不落幕的数字展馆。支持成都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打造绵阳、宜宾、德阳等区域会展中心,常态化承办国际国内机制性博览会。(商务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经济合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发展数字化服务
(十四)软件服务。以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为牵引,突破软件核心技术,构建开源服务生态,发展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应用软件、系统管理和工程设计等高端软件产品。积极打造软件应用新场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数字文创、区块链、卫星互联网、量子科技、扩展现实等新兴产业。推进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创新运营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打造软件适配验证和测试评估平台,提升软件服务创新水平,增强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能力。构建“人才+技术”“产品+服务”产业生态,提升“四川造”软件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软件产业骨干企业,发展软件外包服务。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能力,打造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高地。支持创建“世界软件名城”“中国软件名园”,打造世界级高端软件研发聚集区。(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7
|
1.加强工业软件攻关。围绕优势产业,开展工业软件基础攻关,培育四川省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发展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控制等专用软件,发展高端装备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支撑软件、嵌入式应用软件及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推动工业元宇宙在产品设计、展示、制造、测试、培训、维护等领域的沉浸式体验应用,打造国产工业软件协同研发、综合生产和维护服务应用体系。
2.构建开源服务生态。深化开源技术应用,打造自主可控的开源服务生态体系。支持四川鲲鹏&欧拉生态创新中心等开源平台建设运营,引导高校、院所、企业等建设开源社区、开源研究机构,加大工业软件、基础软件等开源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商业化应用。
3.发展软件外包服务。推动成都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建设,以天府软件园为核心,整合“中国-欧洲中心”、新川创新科技园、瞪羚谷等资源,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促进信息服务对外交流,做强国际软件服务品牌。
|
(十五)产业电商。深化“双推”行动,打造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产业电商生态,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型企业、链主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拓展采购销售渠道,打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电商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即时采购、网络直销、社交电商等产业电商新业态,培育壮大电商直播、社区团购、主播带货等新模式。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中心,提升在线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服务水平,壮大成德绵宜泸南达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展国际市场拓展活动,提升“川货出海”能力。(商务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数据服务。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抢抓“东数西算”机遇,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数据资产化和数字产业化。整合汇聚优势产业数据资源,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精准画像”“精益匹配”“安全可靠”的数据采集、存储和计算服务。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大模型、产业大脑建设,打造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云智算、智慧网等数字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数据资源实时汇聚、高效匹配、精准调度和协同共享。推进以成都为核心,达州、宜宾、雅安、德阳、绵阳为重点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高能级数字产业集聚区。(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优化提升功能型服务
(十七)生产性金融。实施“产业+金融”融合工程,积极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推进产业与金融精准对接,大力发展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融资租赁、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务数据、行业数据开放水平,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一链一策”丰富产品种类,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政府性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投向,积极支持优势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项目投入。实施企业上市行动计划,鼓励优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人力资源服务。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高水平推进“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经纬人才计划”,加快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针对性培育引进“人才+项目”团队。实施“天府工匠”培养工程,打造“天府技工”“天府数智工匠”省级技能公共品牌,推进“技能四川”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双激励”模式,实施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建设宜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成都航空航天、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教联合体。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兴产”,推动国家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构建与优势产业双向对接、协同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8
|
1.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创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中国川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成都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支持宜宾开展“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培育”,支持南充开展“现代农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育”,开展德阳装备制造、乐山文化旅游、攀枝花先进材料人力资源支持综合试点,支持绵阳建设“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支持泸州创建“中国西部工匠城”。
2.促进“产业+人才”协同发展。依托国家和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强化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绵阳、宜宾、遂宁电子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培训和服务保障。支持自贡打造彩灯制作、新能源、新型化工、无人机及通航人力资源供给基地;攀枝花打造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人力资源供给基地;眉山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内江打造成渝发展主轴工业和物流人才培育及综合实训基地;宜宾打造白酒、数字经济、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特色实训基地;泸州打造白酒、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等人力资源供给基地;南充打造汽车汽配、油气化工、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人力资源供给基地;达州打造轻纺服饰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3.深化“互联网+”行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体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打造人力资源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线上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网络招聘、远程面试、直播带岗、协同办公、在线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
(十九)节能环保服务。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快发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鼓励节能环保工程建设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发展诊断、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水资源管理、第三方环保服务等新业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发展碳监测、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足迹认证等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第三方服务机构。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重点行业环保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厅、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9
|
1.搭建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组织开展节能降碳全川行活动和川渝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推广活动,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
2.开展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围绕电力、钢铁、化工、建材、冶金、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低温余热发电、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节能技术改造。
3.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开展绿色循环改造,推动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突破绿色低碳循环关键技术,推广示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
七、打造数字赋能新生态
(二十)强化数智新基建。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规模化部署,推进网络、算力、存储、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协同创新,打造远程互联、先进计算与存储、柔性制造、在线互动、物联感知等高能级数据通道。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算中心建设,布局数据资源和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打造全省一体化算力调度中心。做优做强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四川通信管理局、省大数据中心、经济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灯塔工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服务”数字化融合,大力发展供应链协同、系统集成、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智慧物流、远程运维、在线检测、数字金融、数字孪生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制造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发挥数据要素穿透作用,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运营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数字化水平。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促进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等经济区“生产+服务”互联互通和高效协同。(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保障措施
(二十二)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抢抓产业融合发展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建设制造强省、服务强省和数字四川的重要内容,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落实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加快重点项目实施,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用好省级发展改革、工业、科技、交通、商务、口岸物流、人才培养等领域资金,发挥专项贷款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保险和“制惠贷”“园保贷”作用,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金融资本、银行信贷等社会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和服务型制造示范评选,打造产业融合新场景。(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省政府口岸物流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培育壮大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造企业进入服务业的政策壁垒,鼓励制造业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土地用途和权利类型可暂不变更。鼓励工业园区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条件下,合理安排预留物流、检测、运维等生产性服务业用地,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支持城市中心区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自然资源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加强统计监测。建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增速核算,强化各市(州)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全省发展情况和地区发展动态。创新发布物流发展指数,积极开展全省货运量、快递量监测分析,强化生产经营活动预测预警,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结果运用。(省统计局、经济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四川省商务厅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
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
四川省人民政府口岸与物流办公室
2023年12月29日
原文链接: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TOP
客服
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