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虎丘区人民政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虎丘区人民政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1日 15:28:01 发布部门:虎丘区人民政府 收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虎丘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总书记两次亲临江苏考察、三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奋进新时代把脉定向、指路领航。这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苏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区委、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奋发作为、顽强拼搏,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35亿元、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1亿元、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我区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在苏州市综合考核中列第一等次。

  (一)坚持内外需协同发力,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招商势头良好。赴欧美、日韩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境内外地区举办招商活动,全年新增高质量产业项目270个,其中投资规模超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创明新能源、英威腾集团长三角总部、新施诺半导体设备总部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西门子长三角人工智能共创实验室启用,汉拿科锐动、岛津仪器、威卡等既有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建设提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10亿元、增长13.5%。8个项目获批省重大项目、数量全市第一,省重大、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36%和119%,精控能源总部、厨芯科技总部、力神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等开工建设,斯维登集团、徕博科医药研发创新基地等竣工开业。外贸逐步回稳。实现进出口总额2500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提升7.5个百分点。成立全市首家跨境电商企业服务中心,B2C出口业务量稳居全市第一。消费市场复苏。举办“高新欢乐购”系列活动,发放2090万元数字人民币补贴,星悦里、宝爱捷等商业体开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亿元。全市首家创新推出“房车联动”购房促消费活动,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1%、列全市第二。文旅消费加快复苏,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80亿元、接待游客800万人次,狮山公园对外开放,“环太湖生态游”入选国家级旅游精品项目。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在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中上升3位、列第20位,在全省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上升1位、列第3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浒墅关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中上升35位、列第29位。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立7个学院、9个研究院,首批师生顺利入驻,举办产业科技创新大会、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累计签约校地合作项目210个。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设,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基础工艺平台一期建成,光电芯片封测平台二期启动建设。太湖科学城全面起势,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国家药监局智能化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正式启用。获批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家、列全省第一,累计获批市级创新联合体8个、培育立项14个,均列全市第二。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引进创新型企业1500余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1家、列全市第二;入选独角兽(潜在)企业37家、瞪羚企业116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列全省第二;新增上市企业5家,新增数、首次发行募集资金额均列全市第一。强化人才“高精尖缺”导向,获批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111项、列全市第二,新增省院士工作站2家,朱日祥院士团队获批市顶尖人才团队,实现全区零的突破。创新生态不断优化。10个项目入选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列全省第一,4个项目入选全市成果转化平台、列全市第一。推出“光子贷”“天使贷”等金融产品,累计支持区内企业418家,放款14亿元。新增国家级孵化器2家,苏州创业园在全国留创园孵化基地综合评价中列第三位。全省首家互联网法庭落户,普源精电荣获全市唯一中国专利金奖,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8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8倍,我区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

  (三)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成效彰显。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支撑有力,高端测控仪器与装备产业获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光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引进高质量项目超200个,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4%、列全市第二。智改数转网联积极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425个,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能力评估工作,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我区获批全省首批、全市唯一工业互联网安全应用先导区、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先导区。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入围重点服务业项目省级8个、市级17个,均列全市第一,累计获评全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6个、列全市第一。新增高端商务楼宇项目6个、累计达61个,其中亿元楼宇16幢。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充分释放。改革工作走深走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省级“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试点,全省首创“企业诉求分类标准”,发布全市首个帮办代办地方标准,三个功能片区成立企业服务分中心,全年新登记企业1.2万户,33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数量全市第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组建苏高新国控,成立服务业招商中心,国有企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开放合作不断扩大。新增市级以上外资研发中心31家、列全市第二,外资总部机构8家,中日、海峡两岸平台建设持续深化,累计引进日资企业751家,连续三年承办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活动,成为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永久会址,启用台湾青年创新中心,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获批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华能燃机、中汽研列入江苏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苏盐合作园区落户亿元以上项目20个。南北共建、对口支援合作和东西部协作等工作稳步开展。

  (五)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形象面貌持续提升。功能品质日益完善。有序推进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个功能片区规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2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0个。横山路对接胥涛路隧道工程开通试运行,有轨电车T5线建成通车,新开、优化公交线路26条。整治提升街巷10条,建成口袋公园、小微绿地16个,新增、改造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1.12万亩,落实粮食储备任务4.6万吨,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90%。新增市级特色精品乡村2个、特色康居乡村4个,树山村、石帆村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不断拓宽强村富民渠道,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推进太湖、大运河生态保护,饮用水源地、省考断面优III比例稳定达到100%。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PM2.5浓度改善幅度全市前列;全市首家全域消除劣V类河道,河道水质优III比例提升至8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更大力度推动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支持创业18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万人次,我区获评“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区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8%,发放社会救助与福利保障资金2282万元,救助困难对象3625人。新增安置房8200套、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4177套。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教育资源扩容提质,建成投用学校9所,中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我区获评“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苏州科技城医院挂牌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我区获评“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一老一幼”服务加强,新改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6家,华通六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普惠托育机构5家,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托位数达3.3个。文体旅融合发展,苏绣小镇获批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成功举办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苏州太湖马拉松赛等活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78%,新增体育场地面积9.6万平方米。社会大局平稳有序。深入实施社区治理“五大工程”,区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平台上线,我区获批江苏省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地区。南北枫桥合作共建,区镇村三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全部建成投用,重点信访问题化解率达95%以上、列全市第一。落实“1+7”工作清单制度,高效运行社会稳定风险化解处置机制,非法集资涉案金额、参与人数实现“双下降”,较好完成“年度化债、债务保绿、平台压降”三项刚性任务,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66.7%。认真做好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在全省民兵工作检查考评中列第一名;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干部、慈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事业获得新进展。

  这一年,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主动接受省委巡视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明确五个方面16项132条整改措施,坚决做到真改实改彻底改。扎实推进“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强化对经济大镇发展指导服务,顺利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清查阶段任务。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落实8个方面31项具体任务,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127件、政协委员提案225件,市区人大建议办结率97.6%、政协提案办结率99.1%,建议、提案答复率和代表、委员总体满意率均为100%。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新风正气。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的亲切关怀,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关爱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砥砺攻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管委会,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各驻区单位,向区内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建设者,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我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区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持续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新兴动能积蓄还不充分,市场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需加大力度,大院大所成果转化有待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还不够优质均衡,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水平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住房、城市建设等还有一些短板;安全生产、城市运行、财政金融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系统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区委、工委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十四届五次、市委十三届六次、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争当样板区。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量提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耕地保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市定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市下达任务。确定以上目标,贯彻了“走在前列、多作贡献”要求,结合了实际与可能,突出了努力与担当。我们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干多干、能快就快、能超则超,全力争取最好结果。

  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大局意识,扛起责任担当,围绕“5+5”工作体系,以抓项目、强治理为主要抓手,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一要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牢固树立领先、率先、争先意识,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各项工作都要永争第一、勇创唯一,努力为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二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突出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增强机遇意识、拼抢意识,招引一批产业大项目,实施一批改革新举措,打造一批增长新引擎。三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巩固提升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四要牢牢把握“统筹协调”方法论。整合资源、扬长避短,把准时序、注重实效,推动国内与国际市场资源、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消费与投资、内资与外资、投入与产出实现良性循环。五要牢牢把握“执政为民”理念。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

  三、2024年主要任务

  新的一年,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齐头并进,为经济持续向稳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培优育强”“招大引强”双强行动,围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加快招引一批有标识度、显示度的重大产业项目、科技项目和总部项目,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20个,超50亿元项目3个,力争实际使用外资超7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金1000亿元以上。系统梳理招引项目落地建设情况,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转化为产出成效。统筹抓好新项目招引和既有项目增资扩产、利润再投资,鼓励和引导存量企业向“制造+总部、制造+研发”发展。

  强化投资关键作用。大力推进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纽威数控、新声科技等拿地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中科科仪、百胜动力、百普赛斯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年内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1个、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3个,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特别国债等政策性工具,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持续开展“高新欢乐购”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强财税联动,促进汽车消费,积极拉动电子、家居等大宗消费。培育壮大首店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电商和夜间经济,累计引进各类首店超70家。推动商贸综合体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街区,持续做好商圈、景区引流工作。用好“以旧换新”“房车联动”激励措施,优化刚性和改善性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着力推动外贸量稳质升。加强重点外贸企业进出口监测分析,全力争取新的订单。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重大展会,促进供需对接、增进贸易往来。有效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持续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等新兴海外市场。优化外贸结构,培育壮大服务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加强与唯品会等头部电商合作,引进培育更多贸易型总部、龙头型进口企业,提升综保区贸易主体集聚能力。

  全流程优化企业服务。发挥区企业服务中心和三个功能片区分中心作用,构建“1+3+X”服务体系,完善“15分钟政务服务圈”。持续用好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座谈会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等走访活动,建设企业动态感知系统,高效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诉求,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二)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积蓄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始终把创新作为构筑长远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全力打造全市产业科创主阵地。

  提升重大平台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加强东区内涵式提升,确保西区北大楼、文体中心等项目封顶,2025年全面投用。充分发挥南大苏州校区、苏州科技大学等区内高校科技人文优势,导入更多优质资源。打响太湖光子中心品牌,加快“3+2”基础工艺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举办第二届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打造全国知名光子中心。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四期、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大院大所合作,谋划布局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科学特征明显、生态人文优越、充满创新活力”的一流科学城。

  强化企业和人才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双引领”计划,全年引进高质量科技项目超420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0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超5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迭代升级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面向头部企业、跨国公司、海内外高校招引优秀人才,全年新增各级领军人才330人次,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擦亮“海归人才新高地、创新创业示范区”品牌。

  打造优质创新生态。建设开放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工程化、科技成果库等服务平台,加快把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培育体系,新认定省级以上孵化器5家、众创空间10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推行“创新积分贷”,实现产业、创新、资本良性互动。依托国知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苏州知识产权法庭、互联网法庭等平台,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机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件。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强区”战略,推动产业发展向创新、智能、绿色、安全方向迈进,不断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千企技改行动”,引导企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车间)超20个。围绕光子、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聚焦优势细分领域,招引更多优质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引育力度,形成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小巨人”企业。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数字经济产业。新能源产业方面,制定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聚焦光伏组件生产线制造、光伏逆变器、新型储能等高附加值领域,主攻关键环节、关键材料设备,力争产业产值达500亿元。数字经济方面,聚焦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大数据、6G等重点领域,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抢抓“大模型”快速发展机遇,推动信创、软件、数据应用,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3.5%以上。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依托区现代服务业公司,聚焦现代金融、检验检测、律师会计、商务会展等,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以楼宇经济为重要载体,大力招引研发、设计、销售和结算中心,全年新增商务楼宇14幢,全区税收超亿元楼宇22幢以上。提升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业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争创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和试点区域。

  (四)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持续完善各项改革举措,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推进数字化改革。坚持需求导向、实用原则,锚定“一核心、两服务、三再造”,系统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一体化公共数据底座,加强数据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治理“一网统管”。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企以市场化思维和方向,加快转型发展,不断增强运营能力、投融资水平,完善监管体系,持续提高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

  优化政务服务。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减税降费措施,不断完善惠企政策体系,持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深化市场准入领域集成化改革,探索智能登记新模式,完善企业开办线上“全链通”、线下“一窗式”集成办理。实行分栋分层验收、竣工集成验收,实现“拿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领证、投产即上市”。

  盘活空间资源。抓好闲置土地整治,探索土地二次开发、更新利用等新模式,全年盘活低效用地超5000亩。优化提升既有载体,新建一批专业载体,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年新增载体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推行“数据得地”,实施零供地技改、工业上楼,不断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质效。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高水平规划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积极抢抓环太湖科创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机遇,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完成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三个功能片区规划,优化城市设计、区域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狮山片区总部、商务功能,推进浒墅关片区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加快建设城际新城,强化太湖科学城片区科创引领功能、提升新兴产业发展能级。优化交通路网,开工建设S230改造、苏台高速树山互通、何山路西延一期,加快推进西环北延连接中环西线,年内建成通浒路改造、昆仑山路西延(三期)、泰山大桥新建(一期)等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6号、8号线建设;新开、优化公交线路12条。

  精细管理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市容环境专项治理,聚焦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薄弱环节开展深度清理,消除一批城市顽疾。实施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新增口袋公园12个,建设太湖科学城超级绿道网。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既有建筑增设电梯工作,新增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3个以上。推动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共建美好家园。

  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三基三主”,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深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粮食稳产保供水平。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做优“树山杨梅”“镇湖黄桃”“金墅水源米”等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特色康居乡村实现全覆盖。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后半篇”文章,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让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两个“口袋”鼓起来。

  (六)持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共同绘就美丽高新画卷。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推动生态文化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提升“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美誉度。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力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件整改。压紧压实河湖长制责任,全面解决河道水质问题,建成幸福河湖25条。实施排水管网修复和污水处理工程,科技城水质净化厂正式投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10万吨。抓好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风险地块土壤管控修复,确保地块安全利用。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一批“无废园区”“无废工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系统保护山水资源,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针对20条通湖河道开展监测评估、整治提升,高水平实现“两保两提”。强化大运河生态保护,推动浒光运河创建省级美丽河湖。打造狮子山城市文化中央公园、大阳山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庄里山智慧诗意栖居地,让好山好水融入城市风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中建碳中和研究院建设,加大光伏、储能等应用力度,争取绿电走廊等项目落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零碳产业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增强城市文化魅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讲好高新区“故事”。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擦亮苏绣、苏州博物馆西馆、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三张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新业态,培育一批文化领军企业,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20亿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年开展区级文体惠民活动260场次以上。优化文体设施规划布局,苏州科工馆、狮山大剧院建成开放,打造更多“文化地标”。

  (七)全力办好惠民利民实事,推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追求更高水平的“民生七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做强基础性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稳岗、减负、扩就业并举,强化企业用工服务,持续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全年支持创业1500人以上。实施“高新匠领”技能提升工程,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5500人以上,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600人。

  做优普惠性民生。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新建改扩建学校6所,新增学位1.4万个,建强4条优质教育链,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内涵。支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三乙创建、高新区人民医院三级转设,实现省级重点专科新突破。关爱“一老一幼”,强化养老服务供给,每千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53.9张。建立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注重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建设可爱可亲的儿童友好城市。

  做实兜底性民生。推进参保扩面提质行动,做好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等工作,做到“应保尽保”。“一户一策”关心关爱特殊困难家庭,确保低保对象精准救助率、困境儿童应保尽保率和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发放率均达100%。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扶残助残、优抚安置等方式,提升困难群众生活水平。

  (八)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归零意识、忧患意识、前瞻意识,时刻绷紧平安稳定这根弦,确保“六个不发生”。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持续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扎实构建“精网微格”,打造社会治理“高新品牌”。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三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作用,推动各类社会矛盾“案结事了”“事心双解”。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升级优化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稳定在99%以上。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企业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加强网格化、专业化、数字化监管。持续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道路交通、工程施工、既有建筑等领域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建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升灾害事故应对处置能力。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抓好房地产、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的风险排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交出平安和发展两张高分报表。

  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永葆为民、务实、清廉政治本色。加强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加强法治建设。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水平。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依法及时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加快推进“八五”普法,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坚定践行正确政绩观,深入基层、企业和群众,察实情、办实事、解难题,更大力度推进实事利民、服务惠企。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工作,构建更加精简高效的体制机制。把重实践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确保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加强廉政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1+7”工作清单制度,高标准抓好巡视、巡察、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财政投资的绩效考核评价,持续压减非刚需、非重点、非急需支出,习惯过紧日子,推动政府系统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责任使命在肩,唯有不懈努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新实践而团结奋斗!

  名词解释

  1.“5+5”工作体系:第一个“5”,即全力推进重大产业、科技创新、民生实事、文化、基础设施五类项目。第二个“5”,即组织实施党建引领、深化改革、法治建设、社会安全、生产安全五大工程。

  2.“1+3+X”服务体系:“1”是指区企业服务中心,“3”是三个功能片区企业服务分中心,“X”是指在各产业园、商业楼宇建设的企业服务站点。

  3.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产业技术攻坚突破、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加速、科技金融赋能助力、开放创新合作拓展。

  4.“3+2”基础工艺与公共服务平台:“3”是指先进化合物半导体、硅光集成、微光机电系统三大基础工艺平台;“2”是指光电芯片封装与测试、光电器件测试与验证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5.一核心、两服务、三再造:以数据为核心;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产业基础结构再造、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城市运行模式再造。

  6.何山路西延一期:龙池西路至景润路。

  7.西环北延连接中环西线:西环高架北延经长浒大桥接中环西线高架。

  8.三基三主: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

  9.两保两提: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能力。

  10.六个不发生:坚决不能发生政治性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影响恶劣的重大治安案件、因自然灾害应对不力造成群死群伤事件、重大舆情事件。

(责任编辑:weiwei)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