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后您将获得:
政策推送
个性化推送政策信息
政策查询
海量官方政策原文信息
企业查询
快速查询企业
数据导出
支持政策信息数据导出
400-086-8855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资讯 > 关于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关于坚定不移推动工业强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4日 09:03:22 发布部门:盐城市人民政府 收藏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推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打造更有竞争力和鲜明辨识度的工业强市,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鲜明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推动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基本路径,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着力打造规模效益好、产业结构优、创新活力强、绿色动能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之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更好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导向

1.建集群。发挥重点园区、链主企业带动效应,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集聚各类资源、上下游协同企业,提升集群服务组织能力水平,建设高端产业集群,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2.强创新。坚持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绿色低碳等新技术突破应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

3.提质效。开展“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行动,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持续提升工业增加值率、工业税收占比、工业企业利润和亩均效益水平,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4.促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5G、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竞争力。

5.铸品牌。推动“盐城制造”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和高信誉度,树立“盐城制造”品牌高端化形象,全面展示品牌魅力、创建品牌榜样。打造一批“名品+名牌+名企+名产地”的“盐城制造”品牌群,将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三)主要目标

1.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全市工业全口径开票销售规模力争达到1.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规上工业增加值率比2022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33%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开票销售、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上升10位左右。

2.产业结构呈现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一批绿色产业地标,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创成国家级集群1个;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以上。

3.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开票销售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50家,其中50-100亿元20家、超百亿元25家;新增中国500强上榜企业1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2家。

4.创新引领激发新活力。到2025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高新技术企业达30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达110家、700家以上。

5.数实融合达到新高度。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省级以上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企业达20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73。

6.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力争下降14%,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9%。

二、推动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融合、集群导向,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盐城地域特色和标识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围绕“强整车、优配套、聚集群”,突出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后市场五大领域,建设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依托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品牌,持续发力“风、光、储、氢”,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力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消费终端、机器人等终端产品,培育壮大印制电路板、精密结构件等核心器件产业。新材料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在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性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等四个方面重点突破。大健康产业依托重点开发园区和龙头企业,重点布局药品和健康食品、医疗服务、健康旅游和文化等三大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医疗器械、健康养老、体育健身、健康信息、健康管理等五大成长型产业。数字经济坚持“三数”联动,壮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四大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康养、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海洋经济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滩涂文章,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培育沿海发展新动能。〔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以下内容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南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五)全力做强重点产业链。围绕“5+8+10”重点产业链,深化“八个一”推进机制,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全景图、招商地图和规上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重点突破企业清单等“三图三清单”,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赋能行动,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进一步串联关键环节,补齐薄弱环节,强化优势环节,提高市内配套、园内配套、隔墙配套水平。到2025年,重点产业链总规模力争超万亿,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全部超百亿元,晶硅光伏、不锈钢2条产业链超2000亿元,动力及储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2条产业链超千亿级。(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持续突破产业项目。坚持大中小项目齐抓,组织中国新能源发展论坛、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大会、环保产业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加快引进一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坚持以“链”引项目,各县(市、区)重点围绕2-3条产业链,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鼓励项目跨区域流动,项目首谈引进地区和注册落户地区实行利益共享。加强外资项目招引,加快突破外资标志性项目,完善市级重点外资项目库,开展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专项促进活动,提高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建立重大项目联合评审机制,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着力招引技术含量高、增加值率高、财税贡献高、能耗水平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市领导挂钩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全市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活动,完善项目推进“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依托“盐城项目”APP,抓实抓细亿元以上投资项目,推动符合条件项目应统尽统。力争新建项目投产后,1/3以上的项目三年内成为高新技术企业,1/4的项目四年内成为专精特新企业,1/40的项目五年内登陆资本市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七)着力建强园区载体。推动省级以上经开区、高新区创新发展,引导园区聚焦产业细分赛道,主攻产业链细分领域,完善基础配套,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集聚度高、关联性强的专业化园区,突破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鼓励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持续推进去行政化、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审批赋权等改革,推动园区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集聚,促进区政融合互补和协同发展。拓展盐城开发区发展空间,探索利益共享、协同共建、优势互补。加快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建设,发挥中韩产业园作用,推动沪苏、常盐、苏盐等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展现新形象,打造长三角产业承接高地,显著提升全市省级以上经开区、高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度、产业转型引领力。到2025年,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规模超2000亿元,盐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规模超1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三、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

(八)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以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和企业争星创优为抓手,加快构建以百亿元级企业为龙头、50亿元级企业为骨干、10亿元级企业为支撑的“大企业群”。聚焦工业百强企业,“一企一策”制定培育方案,“一企一员”明确服务职责,“一事一议”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市外大企业迁入综合型总部或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职能型总部,支持本土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壮大,推动星级企业、“链主”企业强强联合,向制造业高端环节拓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标杆型企业。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达5500家、工业企业上市达25家(不含新三板)。(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九)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一企业一中心”工程,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经费、有设备、有项目”标准建设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申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国家-省-市”梯度培育新格局,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专利全覆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学院和创新中心,推进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到2025年,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及人才站点3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达70%。(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

(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等工业“五基”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综合运用定向择优、联合招标、“揭榜挂帅”、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国家(省)重大短板装备专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等项目攻关。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推进科技攻关成果产业化。到2025年,取得100项填补空白、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十一)打造高端创新载体平台。加快在“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市级科创资源,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统筹构建全市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体系。支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拓展提升盐城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研发中心功能,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中心1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1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十二)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开展“盐创新品”系列活动,编发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探索建立新产品应用质量风险补偿机制,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工业软件、首批次新材料等企业创新应用推广,围绕创新产品应用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支持新产品在市政工程、国企配套中首购首用,每年遴选50项新技术新产品列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推动知名工业电商平台合作,开设“盐货云选”专区,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局)

(十三)引进培育优秀创新人才。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放大沿海人才峰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持续深化“名校优生”汇盐、“万名学子”聚盐、“人才强链”行动,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紧扣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先进制造业领域新兴学科,加强基础和关键领域人才保障,联合攻关培养工程师、科技人才等。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产才融合示范区、长三角绿色转型发展人才高地。(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四、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十四)深化数字赋能增效。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百千万”工程、“313”诊改行动,全力突破国家级示范智能工厂、全球灯塔工厂,培育一批县域智造样板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1+11+N”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打造1个全市域产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各县(市、区)围绕“一县一业一平台”培育计划,打造一批行业级、区域级和企业级平台,建成N个服务特定工业场景、细分行业需求的“产业小脑”。每年创建100个“智改数转”示范工厂(车间)、推广100个智造场景,实施1000项“智改数转”项目,遴选发布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放大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全流程、全要素、全生态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工信局)

(十五)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培育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以数字化应用为牵引,聚力打造数字产品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着力构建“1+4+N”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达1000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十六)建强信息基础设施。高标准推进“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持续提高5G网络覆盖深度广度,规模部署10G-PON光线路终端,不断提升千兆光网接入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大力培育“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工厂,推动融合应用覆盖工业生产全环节。持续开展标识解析应用推广,积极动员企业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发掘标识应用价值,提升标识应用活跃度。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1.8万个,部署10G-PON光线路终端10万个,建设二级节点5家。(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盐城通管办、盐城电信、盐城移动、盐城联通、盐城铁塔)

五、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十七)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抢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地标,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之城。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盐城环保高新区等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一批淘汰类产能,持续推动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新能源+工业”等应用模式,探索构建园区纯绿电供应体系。推动省级以上经开区、高新区开展低碳园区试点建设,支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试点。到2025年,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全市50%以上省级开发区创成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盐城供电公司)

(十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绿色诊断进千企”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节能降碳免费诊断服务。以促进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鼓励企业开发推广应用绿色产品,深入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型组合,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节水型工业园区。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主要内容,加快构建设计、制造、应用、服务等环节全覆盖的绿色制造体系。每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10个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十九)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强化“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持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机制。加快钢铁、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聚焦能源消耗总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用能企业,围绕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公辅设施改造等重点方向,实施一批节能提效改造项目,着力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水平居于全省前列。(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盐城供电公司)

(二十)提高单位产出效益。树立“亩均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每年组织评选年度“亩均效益”领跑者。落实要素资源差别化价格政策和配置措施,完善差别化政策清单,加强政策宣贯和效果评估。严把增量项目准入门槛,严格建设用地容积率、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标准。持续开展闲置土地、低效厂房、空置楼宇资源“三项清理”,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开票销售、亩均税收分别达40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税务局、盐城供电公司)

六、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二十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眼“支撑制造业高端攀升”,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大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要素供给,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点领域,探索“产品+服务”和“制造+服务”发展新路径,逐步提高服务收入占比,助力制造业企业向高附加值攀升。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00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90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二十二)打响“盐城制造”品牌。强化质量标准建设,深化制造业质量革命,建设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优质品牌企业制定品牌高端化战略,通过展会、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等方式,树立品牌高端化形象,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美誉度的盐城制造“名产品”。深入实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推动消费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创建中国工业大奖1-2家,力争国家“质量标杆”企业取得突破,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2-3家,新增市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30家,获评“江苏精品”认证企业25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二十三)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广“产链通”平台,加强与行业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推动重点企业融入全国供应链体系,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发挥境内外商协会作用,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争取订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全球市场网络。更高质量服务参与实施RCEP,稳定工业产品出口,确保外贸产业链稳定。加快中国(盐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展现新作为。依托德龙等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国际贸易份额。(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盐城海关)

七、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

(二十四)创新财税支持政策。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要求,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指导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惠企纾困资金、制造业留抵退税、制造业专项贷款等财税金融政策,放大政策叠加组合效应。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基金投资运作制度,推动各类基金、社会资本支持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建设。(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二十五)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机构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扩大制造业贷款投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健全完善企业挂牌上市培育、储备和激励机制,动态管理100家上市(挂牌)基础库、培育库、冲刺库,创建北交所盐城服务基地,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和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融资。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提质增效,丰富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二十六)优化能耗资源配置。加强能耗指标使用调度,通过节能挖潜、对接争取、“过桥”支持等方式,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能耗需求。在项目所在地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开辟节能审查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能评审批手续。强化用能保障,允许“十四五”新增能耗指标跨年度跨地区统筹使用。对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规模以下企业存量用能空间,经主管部门评审认定后,可用于平衡重大产业项目用能需求。(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

(二十七)科学配置环保指标。对省级重大项目属地政府承诺兑现排污总量指标来源、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实施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大力开展排污权交易,指导各地广泛实施纳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的重点工程减排项目。研究建立总量调蓄机制,探索排污总量指标的跨类别使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基础上,省重大项目排污总量指标不足部分,按程序申请省储备库储备的排污总量指标。(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

(二十八)加强工业用地保障。试行用地承诺制,对纳入省市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用地计划做到应保尽保。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机制,积极探索采用不可撤销、无条件见索即付保函等方式缴纳竞买保证金。全面推广工业用地“带方案挂牌”,推动规划方案和出让方案并联审批,鼓励建设和使用高标准厂房,规范推进工业地产项目。完善规划承诺制项目用海报批路径,加快用海审批。灵活使用租赁、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供应方式保障项目用地需求。(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

(二十九)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为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推广为企服务“六问四帮五清单”模式,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提供精细化服务,持续擦亮“盐诚办”服务品牌,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亲”“清”政商关系。强化“盐企通”平台功能,准确把握企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全力打造集企业办事、政策服务、诉求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为企业服务总入口。市各有关部门涉企重大行政处罚决定要向市司法局进行备案,在安全生产、环保等领域执法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和产业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政策适应调整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推行准营“一件事”改革,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十)强化工作组织领导。发挥工业强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工业强市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设立工业强市单项奖,将工作成效、服务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市直部门高质量考核体系。深入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督促工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做好新闻宣传、专家解读和专题培训,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应急管理局、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市广电总台)

(责任编辑:LXY)

原文链接:

THE END

免责声明:

本站(华夏泰科)部分信息来源于有关部门官方公示信息,本站进行整理发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权,请提供权属证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